一、高溫下的 “蒸籠宿舍”:學生中暑送醫引發關注
近日,山東省煙臺市遭遇罕見高溫天氣,多地氣溫突破 37℃。
然而,煙臺南山學院東海校區的學生們卻陷入了一場 “生存挑戰”——宿舍內沒有空調,僅有一臺懸掛式小風扇,吹出的熱風根本無法驅散暑氣。
有學生在社交平臺上發布視頻稱,多名同學因高溫中暑被救護車拉走,其中一名女生甚至在課堂上直接暈倒。
有記者實地走訪發現,該校宿舍內溫度高達 35℃,學生們只能通過頻繁沖涼降溫,但沖完涼不到 20 分鐘就會再次渾身是汗。
為了避暑,不少學生選擇在超市、圖書館等有空調的公共場所待到晚上 9 點多,直到宿舍關門才不得不返回 “蒸籠”。有學生無奈地說:“晚上根本睡不著,凌晨 2 點躺下,6 點就被熱醒,白天上課完全沒精神。”
▲學生們在超市蹭空調的圖片。
面對學生的質疑,學校工作人員回應稱,部分宿舍樓因電路老化無法承載空調負荷,目前正在協商解決方案。
但這一解釋并未平息學生的不滿,有學生在評論區直言:“連基本的居住條件都無法保障,這樣的學校誰還敢來?”
▲學生們在超市蹭空調的圖片。
二、宿舍條件成招生 “隱形門檻”:空調配備直接影響生源質量
在社交媒體時代,高校宿舍條件早已成為準大學生擇校的重要參考。
據教育機構調查顯示,超過 70% 的考生在填報志愿前會特意搜索目標院校的宿舍環境,而 “無空調” 往往成為勸退的首要因素。
例如,吉林大學因宿舍無空調,學生在地下室支帳篷避暑的視頻在網絡上瘋傳后,該校在某教育論壇的 “最不想報考的高校” 排名中飆升至第三位。
▲近日,吉林大學學生為避暑在宿舍地下室里支帳篷過夜。圖/網絡截圖
相比之下,已經實現空調全覆蓋的高校則成功 “彎道超車”。
哈爾濱工業大學在 2023 年完成學生宿舍空調安裝后,官方視頻號發布的 “空調全覆蓋” 宣傳視頻播放量超過 500 萬次,評論區清一色的 “羨慕”“報考” 聲,直接推動該校當年在部分省份的錄取分數線上漲 5-8 分。
南方科技大學更是憑借配備空調、獨立衛浴、洗衣機的宿舍條件,在2024年大學生宿舍滿意度排名中位列全國第一,成為眾多考生心中的 “理想學府”。
三、招生辦的 “空調焦慮”:負面輿情正在反噬學校聲譽
宿舍條件引發的負面輿情,正在對高校招生工作造成實質性影響。
某民辦高校招生辦主任透露,在跟家長和學生溝通時,有沒有空調成了是否報考的先決條件。
更嚴重的是,部分高校在回應學生訴求時的不當言論,進一步加劇了口碑危機。
例如,哈爾濱某高校招生辦老師在新生群里稱 “留學生因體質問題需要空調,國內學生不應被境外勢力蠱惑”,這一言論被截圖傳播后,直接導致該校在某省的招生咨詢量下降 40%。
值得注意的是,宿舍條件的影響不僅體現在招生環節,還會波及就業市場。
某人力資源機構調研發現,企業 HR 在篩選簡歷時,會隱性參考畢業生的母校宿舍條件。
“連學生基本生活需求都不重視的學校,培養的學生可能缺乏人文關懷意識”,這一觀點在科技類企業中尤為普遍。
四、破解 “空調困局”:高校需在硬件升級與招生策略間找到平衡
面對日益激烈的生源競爭,高校必須重新審視宿舍條件的重要性。
短期來看,開放圖書館、體育館等空調場所供學生夜間避暑,或提供臨時制冷設備,是緩解矛盾的有效手段。
例如,華中科技大學在高溫期間將教學樓空調開放時間延長至凌晨 2 點,并免費提供冰袋、綠豆湯,這一舉措在學生中引發強烈反響,相關話題登上熱搜榜,間接提升了學校的美譽度。
長期而言,高校應將宿舍空調安裝納入校園基建規劃。
哈工大的經驗值得借鑒:該校通過電力擴容和線路改造,以空調租賃方式實現全覆蓋,總投入 9630 萬元,但當年新生報到率提升 3.2%,按人均學費 5 萬元計算,僅需兩年即可收回成本。
此外,高校還可通過差異化宣傳突出宿舍優勢,例如某 985 高校在招生手冊中特別標注 “宿舍空調 + 24 小時熱水”,并在官網開設 “宿舍 VR 全景” 欄目,吸引了大量考生關注。
在這個 “空調即競爭力” 的時代,高校若仍抱著 “能住就行” 的陳舊觀念,不僅會寒了在校生的心,更可能在招生戰場上節節敗退。
畢竟,當哈工大的學生在空調房里安心學習時,那些在 “蒸籠宿舍” 里煎熬的學生,早已在填報志愿時將該校拉入了 “黑名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