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小米官方說他們新出的AI眼鏡激活用戶超過三萬人。這個數字聽著普通,但其實挺關鍵的,因為激活用戶指的是真的拿到手開始用的人。之前很多智能眼鏡都是出貨量好看,實際沒人用。小米這回算是正式帶了個頭,把AI眼鏡從極客圈子推到了普通人面前。
其實之前也有公司試水過智能眼鏡。比如閃極,他們去年賣過一款能拍照的眼鏡,定價999塊,宣傳能拍視頻還能AI回放。結果等了七個月才發貨,到貨后問題一堆。有人眼鏡腿不對稱,掉漆,開機都開不了。拍出來的視頻還模糊,噪點多得像十年前的手機。搞得第一批人特別生氣,差點爛尾。
小米的優勢就在供應鏈成熟。他們不用像小公司那樣摸黑往前沖。芯片選型、品控這些小公司頭疼的事,小米有經驗直接搞定。他們出的眼鏡雖然沒搞什么花哨功能,但至少能穩定用。重量40克,配色有黑、棕、綠幾種,還能配近視鏡片,這些細節能看得出是考慮過真實需求的。
電致變色功能是個亮點,劃鏡腿0.2秒變色挺酷,但需要多試幾次才能成功。而且要額外加七百到一千塊錢,價格被很多人吐槽太貴。不過買的人還是多,電商平臺現在都缺貨了。
小米選擇把AI功能綁定手機的小愛同學,好處是能用云端算力做會議記錄、翻譯這些復雜功能。但缺點是得一直連藍牙,反應慢了兩秒。Meta那邊的眼鏡用本地AI,速度快,但在中國用不了核心功能,畢竟網絡那啥沒法搞。
國內現在除了小米還有雷鳥、Rokid這些品牌在做。雷鳥主打輕,39克,拍4K視頻;Rokid顯示功能好,經常上社交平臺熱搜。傳統眼鏡店也開始和科技公司合作,比如博士眼鏡、寶島眼鏡現在都在推這些新產品。
買過小米眼鏡的人總問為什么不直接在鏡片上顯示字幕?其實技術還沒跟上。AR眼鏡最難的是屏幕和芯片,耗電大,做輕做薄很難。羅永浩搞AR燒了不少錢,最近說至少十年都難商業化。所以現在廠商都先從“眼鏡+相機+音頻+AI”這個過渡形態入手,再慢慢升級。
小米這三萬用戶起了示范作用。上游供應商現在有目標了,比如做電致變色鏡片的企業、微型攝像頭工廠都能按需求量產。有代工廠透露,小米訂單讓他們的生產線改造加速了兩成。
接下來百度、字節這些公司估計也會推類似產品。2025年下半年估計會熱鬧,大廠真刀真槍干起來了。不過用戶現在更關心續航、佩戴舒適度這些基礎問題,搜索關鍵詞從“黑科技”變成了“能戴多久”“能配我的近視度數嗎”。
Counterpoint的數據顯示,AR眼鏡里顯示系統占60%功耗,芯片占30%,技術門檻高。現在的小米眼鏡和Meta眼鏡其實都是半成品,離真正的 AR 還差得遠。但市場已經啟動了,用戶開始接觸這類產品,后續迭代速度可能會快起來。
有人覺得現在的產品就是智能手表換個形態,但銷量說明確實有人愿意買單。小米這一步走出來了,后面競爭會更激烈,但普通消費者至少有了選擇。至于什么時候能像手機一樣普遍,現在說不清楚,但至少大門被敲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