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梅雨季來得早走得急。6月8日入梅,7月3日出梅,整個梅雨期僅25天,比常年縮短近一周。副熱帶高壓異常活躍是主因。
6月中旬就北抬至北緯26度,比往年偏北3-4個緯度,硬生生把雨帶往北推。雨量分布極不均勻。
雖然總降水量比常年多15%,但六成集中在皖南、贛北等局部地區,其他區域反而偏少。農田墑情令人揪心。
監測顯示,沿江平原區20厘米土壤含水量已降至60%,早稻孕穗期需水量缺口達30%。"早梅不過三伏頭"的農諺正在應驗。
出梅才三天,武漢、長沙等地已出現39℃高溫,地表溫度突破50℃。
水利部門緊急調度。
三峽水庫日均下泄流量增至2.3萬立方米/秒,但下游鄱陽湖水位仍低于旱警線1.
2米。
菜價波動初現端倪。漢壽蔬菜基地的黃瓜批發價周環比漲18%,菜農老李說:"澆三遍水才保住這批苗。"厄爾尼諾余威猶在。
國家氣候中心預警,赤道中東太平洋冷海溫可能加劇副高擺動,8月或有極端高溫。
空調負荷創紀錄。
杭州電網最大負荷達1910萬千瓦,其中降溫用電占比首次突破四成。
專家建議雙管齊下。農業推廣滴灌技術,城市試行分時電價,但部分農戶反映:"買套滴灌設備要抵半年收成。"氣象檔案顯示蹊蹺。
近十年出現四次短梅雨,次年都伴隨流域性干旱,今年情況格外相似。
防汛轉向防旱令人唏噓。
兩個月前還在加固堤防的九江,現在已啟動抗旱IV級響應。水產養殖遭遇新挑戰。洪湖養殖戶發現,持續高溫導致水體溶氧量驟降,每天浮頭死魚超百斤。
民間智慧值得關注。
"出梅曬破磚"的諺語正在驗證,安徽部分水泥路面已出現膨脹拱起。留給我們的思考很多。
當傳統農諺與現代氣象頻頻吻合,是否該重新審視古人的觀察智慧?未來十天仍是考驗。
中央氣象臺預報,長江中下游將持續晴熱,僅7月15日可能有分散性雷陣雨。
特別提醒:本文所述為專業氣象分析,具體應對措施請咨詢當地農業部門。您那里開始抗旱保苗了嗎?
歡迎留言分享經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