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黃庭堅在蜀地被流放了六年。
被赦還后,他順江而下,途徑岳陽,他肯定要上岳陽樓的,上岳陽樓也肯定是要寫詩的。
那一年,黃庭堅五十七歲,在古人算是高齡。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二首(其一)
黃庭堅
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出瞿塘滟滪關。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
譯文:被貶到荒僻的地方,歷經萬死,如今兩鬢斑白,活著進入瞿塘峽和滟滪關。還沒有回到江南,就已經在岳陽樓上對著君山,忍不住先自一笑。
黃庭堅在蜀中的六年并不是在一個地方,涪州黔州戎州,基本都在現在的重慶山城一帶,“投荒萬死”可不是瞎說。
能活著從三峽回來,真是僥幸,撿了一條命。
登上了岳陽樓,一到江南家鄉在望,這一笑真是發自內心的。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二首(其二)
黃庭堅
滿川風雨獨憑欄,綰結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里看青山。
滿江的風雨,獨自倚靠欄桿,挽成湘夫人的十二髻鬟。可惜我沒有正對著湖水,只在銀山堆里看君山。
黃庭堅在風雨中,獨自登上了岳陽樓,滿眼風景,君山群峰點點,好似湘娥女神頭上的十二個發髻。
詩人想如果能在白浪滔天的水面上,細細觀賞君山,“銀山堆里看青山”,當然又是一番風景了。
黃庭堅一生仕途其實挺坎坷的,一是他性格的問題,二是因為和蘇軾的關系。
黃庭堅治平四年(1067年)進士,調葉縣(今河南葉縣南)尉知太和縣(今江西泰和)。元豐八年(1085年)庭堅為承議郎,參加校定《資治通鑒》,主持編寫《神宗實錄》。哲宗時元祐八年(1093年),黃庭堅進為秘書丞兼國史編修官。紹圣初(1094年),知宣州(今安徽宣城)、鄂州(今湖北武漢)。章惇、蔡卞劾其所修實錄多誣,遭貶謫。同年底,被貶為涪州(今重慶市涪陵區)別駕,安置在黔州(今重慶市彭水縣)。元符三年(1100年),監鄂州稅、奉議郎簽書寧國軍判官。崇寧元年(1102年),知太平州知州。崇寧二年(1103年),朝中形勢又大變,詔令銷毀“三蘇”、秦觀、黃庭堅的文集。同年十一月,被除去官銜,羈管宜州(今廣西宜州市)。崇寧四年(1105年)九月,黃庭堅離世,享年61歲。
有意思的是黃庭堅被載入二十四孝——“滌親溺器”。
黃庭堅侍奉母親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元代郭守正把黃庭堅的孝順行為,編入《二十四孝》,名曰:滌親溺器。
兩耕齋閑話:閑來喝茶,夢里拈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