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十七八歲的學生就得狂一些,就得寫出些大氣磅礴的話來,就得去碰一下中老年人“不敢碰”的問題,因為如果他們在這個年齡不敢于去想,那以后只有兩種可能:一是永遠像牛一樣被人牽著走路,二是到了老年幡然醒悟而悔之莫及。
作者 | 王棟生(吳非)
高考結(jié)束,又一屆學生走進了大學。無論是教師、家長還是孩子,大家都如釋重負。
然而我依舊憂心忡忡。我覺得,語文教育的任務(wù)完成得并不好。2011年江蘇省的高考作文題是“拒絕平庸”,這個用意當然是積極的,可是當今之世,怎樣才能讓一名高中生“拒絕平庸”呢?在應(yīng)試的影響下,在學校“考取名校比例高”的宣傳下,在教師從入職開始就搞“排名次”的重壓下,在家長拼命灌輸“成功意識”的威逼下,在學生之間競爭多于合作的氛圍下,你讓學生從哪里入手“拒絕平庸”?
青年富有思想生機,他們沒有束縛,沒有桎梏,沒有所謂的歷史積淀,也沒有所謂的閱歷,所以他們能像孩童一樣說出“皇帝其實什么也沒穿”。很多重要的假設(shè)和創(chuàng)新,都是青年提出來的,或是杰出人物在青年時代思考出來的。他們不怕失敗,除了一腔熱忱,他們一無所有,因此也不怕失去什么。很多先賢能在學生時代就發(fā)表卓越見解,這方面有許多例子,我們的教師知道的應(yīng)當比學生更多。
在和學生的接觸中,我經(jīng)常感到,那些關(guān)注國計民生、能思考一些大問題的學生,思維品質(zhì)往往勝過教師。他們的作文,有自己的獨立思考;他們看重的是真實思想的表達,而根本不在乎分數(shù)。
這種自由的思想,正是振興民族的希望所在。
國計民生,當然應(yīng)當去關(guān)心;考試制度,當然可以質(zhì)疑;世界事件,當然可以依靠相關(guān)知識背景去分析。世事紛繁,要會剝繭抽絲;不平則鳴,也要有原則和智慧……這些,也是青年的學習任務(wù)。還需要指出的是,“想大問題”和“做小事情”并不矛盾。
如果不準思考,那學寫作做什么?
現(xiàn)在的應(yīng)試教學,真的既能讓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也能讓學生不讀圣賢書。因為如果讀了圣賢書,肯定也該“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guān)心”的,這難道不是人所皆知的常識嗎?這不正是要“語重心長”“諄諄教導(dǎo)”的嗎?怎么一到具體問題上,全都棄之一邊?這種“教育”豈不是“偽教育”?
中國人怎么能不知道中國的事?
應(yīng)試教育很難培養(yǎng)合格的國民。教育要培養(yǎng)有思想的一代人,否則民族很難振興。讓學生只死記課本知識,只接受一定渠道的教育,不讓他們自覺地了解、討論國家大事,反對他們關(guān)注民生,反對他們探討大問題,是對民族未來不負責的態(tài)度。我們也看到,一些學生在發(fā)議論時,很像某種格式化的話語方式,這并不能證明中學生寫不好議論文,只能證明議論文寫作教學存在重大缺陷,需要尋找解決的途徑,加強議論文寫作教學,也正說明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是正確的,需要認真對待。
認為學生寫不好議論文就可以不讓他們寫,進而不教,這種觀點不值一駁。當然,我們也看到,相當多的教師,包括高校教師甚至一些學者,也像是不會發(fā)表議論。很多教授在正式場合,即使有心里話也不會(或不敢)表達,很多常識性的話也不敢直言。是他們沒有見解嗎?應(yīng)當未必。
我工作的這所學校原來是中央大學附屬中學。1932年,中央大學復(fù)校時,羅家倫在原來的校訓“誠樸”后面加了兩個字,變?yōu)椤罢\樸雄偉”。我的學生讀到這則材料非常感奮。我認為,十七八歲的學生就得狂一些,就得寫出些大氣磅礴的話來,就得去碰一下中老年人“不敢碰”的問題,因為如果他們在這個年齡不敢于去想,那以后只有兩種可能:一是永遠像牛一樣被人牽著走路,二是到了老年幡然醒悟而悔之莫及。
青少年如果在這個時段也不敢直面問題,以后注定是平庸之輩。因為他不敢直面問題,也就喪失了思考的動力,也就不可能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問題和探究問題的能力。他很可能從此成為一個人云亦云的人,因為沒有主見,在困難面前也就不會有什么辦法。無能雖然不一定腐敗,但無能一定會導(dǎo)致落后。
青少年的視野應(yīng)當廣闊一些。我在批評一些學生的小氣時舉過一些例子。比如,我曾以“智子疑鄰”為話題要求學生作文,有一位高三考生寫“二模的時候,我一塊心愛的橡皮不見了”,便懷疑是同學偷的,于是疑神疑鬼,情緒大壞,并試圖報復(fù)。后來那塊“心愛的橡皮”又在家找到了,于是這個學生“明白了一個道理”,如何如何。——高中生寫出這樣的文字,不是幼稚,是丟臉,很可恥。
這個年齡的學生有興趣也有能力思考大一些的問題。在這方面,一些國家的做法應(yīng)當引起我國教育界的思考。
法國的高中畢業(yè)會考分文科、理科、經(jīng)濟社會科,各科的作文考試都是三題選一,三題中均有一題為名著解說。
其2010年畢業(yè)會考的題目有:“對于真理的追求是否可能沒有利害關(guān)系?”“為了給自己一個未來,是否應(yīng)該忘記過去?”(文科)“藝術(shù)是否可能避免(不要)規(guī)則?”“快樂取決于我們嗎?”(理科)“某些科學真理是不是有可能是危險的?”“歷史學家的作用是否是評判?”(經(jīng)濟社會科)——從這些題目上可以看出,考查的都是議論能力。
也許有人認為歐洲教育基礎(chǔ)好,沒有可比性,那就再看2007年的新加坡高考作文題(任選一題):
1. 科學提倡懷疑精神,宗教信仰鎮(zhèn)壓懷疑精神,你對此認可多少?
2. 中國崛起對世界的影響,請評論。
3. 哲學只是提問而并不回答,為什么還要學習它?
4. 海外留學是一項被高估的經(jīng)歷,你認為呢?
5. 閱讀幻想小說只是對現(xiàn)實的一種逃避,除此沒有任何其他意義,你同意嗎?
6. 全球變暖會如何影響今后的政治?
7. 外國人給你的國家?guī)淼膯栴}比他們帶來的利益多嗎?
8. 現(xiàn)代社會里生活和工作的平衡到底是不是一個實際的追求?
9. 討論一下生活中自我約束的價值。
10. 電腦游戲到底是一個多健康的追求?
11. 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只會一種語言絕對是一項劣勢。
12. 我們崇拜年輕人而嘲笑老齡人,你對此有什么看法?
這12道作文題涵蓋學生必須接觸的社會政治、人文、自然科學和藝術(shù)等領(lǐng)域,意在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及獨立見解。這些命題都來自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一名受過高中教育的青年對這些問題都應(yīng)當有所思考,同時,這樣的命題思路顯示的是母語教育的基本要求。記得我在語文課上展示這些題目時,學生極感興趣,有的還很興奮。如果說我所在的學校生源較好,那不少所謂“薄弱學校”的老師也對此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并和學生一同討論,就更能說明問題了。因為這樣的作文題能真正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更符合母語課程的教學要求。
不要低估高中生的思維發(fā)展水平。我在北方一所名校訪問,和一群高一學生交流。有位學生說:“我最大的痛苦在于,人們明明知道一件事是錯誤的,是經(jīng)不起歷史檢驗的,可是所有人都不敢點破,都裝作很努力的樣子認真去做。雖然這件事沒有價值,可是因為有利益誘惑,于是校長、老師和家長乃至全社會都這樣……我感到孤獨。”這名學生流著淚說這番話時,她的校長、老師和同學就站在一邊,大家都為她的話感動。為什么一些學生會有苦悶和孤獨感,往往是因為他們的思想已經(jīng)走在了一般人前面,他們已經(jīng)覺醒,有理智,具備了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如果教師思考問題的能力不如他們,就很難成為他們的“范”。
寫作教學要引導(dǎo)學生關(guān)注社會,關(guān)注自然,關(guān)注自我。學生最重要的寫作資源來自他的個人生活,來自他對社會、對人生的思考,他的見解也許不成熟,也許沒有什么實用價值,但這是他的學習過程,是經(jīng)過他自己的思考產(chǎn)生的結(jié)果,而不是鸚鵡學舌似的復(fù)制別人的話語。如果僅僅因為學生“寫不好議論文”就讓他放棄對問題的思考,就讓他去編造那些虛假可笑的故事,就讓他去學習無病呻吟地抒情,就讓他去追求虛幻無聊的表達形式,以此暗示他貶低自我,讓他變得孱弱無能,最終只能培養(yǎng)出一批沒有思想、沒有自尊、只知跪在地上聽指示和師訓的精神侏儒……
法國學者勒龐在《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一書中批評某類學生:“從小學直到離開大學,一個年輕人只能死記硬背書本,他的判斷力和個人主動性從來派不上用場。受教育對他來說就是背書和服從。”——有這樣的學生存在,是教師的失敗;有這樣的風氣存在,是教育的失敗。
文章來源:源創(chuàng)圖書《王棟生作文教學筆記》,王棟生(吳非)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內(nèi)容有部分刪減。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guān)注】&【星標】&【轉(zhuǎn)發(fā)】
來源 | 源創(chuàng)圖書
編輯 | 白衣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