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有個地理概念,叫河中地區,即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地區,廣義上可包括這兩條河的整個流域。因為中亞五國和西亞的阿富汗都在這兩大流域內,所以我就把這六國都歸入河中篇。考慮到烏茲別克斯坦位置居中,且人口最多,我就從它開始寫了,以漢朝時期的大宛為主題。
一、大宛的位置
在中國南疆的最大城市喀什與烏茲別克斯坦的首都塔什干之間,有個費爾干納盆地,主要屬于烏茲別克斯坦,部分屬于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
這個盆地位于天山山脈的西端,地形險塞,土質肥沃,重要城市有:
1. 納曼干(盆地最大城市,屬烏茲別克斯坦)
2. 費爾干納市(也屬烏)
3. 安集延(也屬烏)
4. 奧什(屬吉爾吉斯斯坦)
5. 苦盞(屬塔吉克斯坦)
費爾干納的英文是Farghana,唐代稱拔漢那。漢代著名的大宛國,就位于費爾干納盆地,主要城池有:
1. 貴山(都城,現位于納曼干附近)
2. 郁成(東界城,現位于安集延附近)
3. 貳師(出產寶馬的名城,現位于費爾干納市附近)
二、張騫出使大宛
漢武帝三年(前139),張騫從長安出發,奉命前往大月氏,在羌地以北的河西走廊被匈奴截獲,10年后逃離,一路向西,來到大宛國。
當時,那里有30萬人,其中兵力6萬,產葡萄、苜蓿和汗血馬。早在張騫抵達的兩百多年前,來自希臘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就曾東征到費爾干納盆地,并留下一些希臘將士。
張騫抵達時,發現大宛人是白人,不同于漢人、匈奴人和羌人。他還發現,當地人喜歡喝用葡萄釀造的酒,馬喜歡吃苜蓿。
張騫見到的這位大宛國王,名字未知。他早就聽說東方有個叫大漢的國家,很富裕,但由于匈奴的阻礙,一直沒能遣使交往。
這次意外看到大漢使者出現,大宛國王很高興,款待了張騫,還派向導把他送到康居,康居國王又把他送到大月氏,隨后又到了大夏。
在大夏住了一段時間后,張騫便啟程歸國。他先是可能經由大宛,然后沿著塔里木盆地南邊的昆侖山脈,穿過被匈奴輕度控制的疏勒(今為喀什)、于闐(今為和田,闐讀tián)等國,打算通過羌地回漢。
不料,他在羌地又被匈奴截獲,所幸最終還是成功逃離,回到闊別13年的長安。
后來,漢朝接連擊敗匈奴,占領河西走廊,設置河西四郡。關于它們的設置時間,史書上的記載不一致。經過現代考證,比較可靠的說法是:
1. 張掖郡(別名甘州,今張掖市),設于武帝三十一年(前111),即平定南越國的那年
2. 酒泉郡(別名肅州,今酒泉市),也設于武帝三十一年(前111)
3. 敦煌郡(別名沙州,今敦煌市),設于武帝五十四年(前88),即劉徹去世的前一年
4. 武威郡(別名涼州,今武威市),設于宣帝六年(前69)左右,即權臣霍光去世的前一年
武帝時期,敦煌縣是最西邊的一個縣,原屬于酒泉郡。在該縣通往西域北道的地方,設有玉門關;通往西域南道的地方,設有陽關。后來,敦煌郡從酒泉郡分出,敦煌縣成為郡治。
三、李廣利討伐大宛
匈奴退出河西走廊后,漢朝和西域的商貿往來頻繁。有一天,漢武帝看到了來自大宛的汗血馬,非常喜愛,稱之為“天馬”。他得知大宛的貳師城有很多這種馬,就派遣車令率領使者團,帶著一匹金馬和千兩金塊,前往貳師城買馬。
沒想到,大宛國王此時已換成毋寡,并可能投靠了匈奴。毋寡視汗血馬(汗出如血)為寶馬,而且驕縱蠻橫。他認為漢朝太遠,不會派兵打來,所以強硬拒絕漢使的請求。
車令沒買到馬,氣得抱怨了幾句。毋寡和大臣們很不高興,于是驅逐漢使,還叫東邊郁成城的小王截殺漢使,獲取財物。
得知消息后,漢武帝大怒。為了教訓毋寡,他叫來寵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封他為“貳師將軍”,命令他討伐大宛。
武帝三十八年(前104),李廣利率領幾萬大軍,從長安出發,一路向西。
沒想到,進入西域后,沿途各小國據城堅守,不肯幫忙補給。漢軍雖然攻下一些城,但補給仍嚴重不足,很多人都餓死在途中。
到達大宛的郁成城時,漢軍只剩幾千人。郁成王更加強硬,反擊猛烈,漢軍攻城傷亡很大,無奈撤退,返回當時尚屬于酒泉郡的敦煌縣。
武帝四十年(前102),得到強力增援的李廣利,率領幾萬大軍,從敦煌出發,再次討伐大宛。
這次,沿途各小國除了輪臺(新疆輪臺),都紛紛拿出糧食,出城迎接漢軍,幫忙補給。
到達郁成城時,漢軍仍有幾萬。
李廣利率領主力部隊,繞過郁成城,直接圍攻國都貴山城。40多天后,大臣們殺死毋寡,遣使求和,把毋寡的頭顱獻給漢軍,并放出馬群,讓漢軍挑得三千多匹汗血馬。
同時,對漢友好的大臣昧蔡被立為新國王。李廣利與大宛君臣訂立盟約后,撤兵返回。
這次出征,雖然沒有進入貴山城,但目的已經達到。
在主力部隊圍攻貴山城時,王申生率領的小分隊一千人,向郁成城討要糧食。郁成王還是那么狠辣。疏于防備的漢軍在清晨被偷襲、屠殺,只有幾人逃脫。
得知王申生等人遇害,李廣利分出部分大軍,由上官桀(武帝后來的托孤重臣之一)率領,繼續攻打郁成城,很快就拿下。
郁成王逃到康居,上官桀一路追來。康居國王不想跟漢軍結仇,就交出郁成王,上官桀命趙弟等四人押送。
郁成王是漢朝的大仇人,趙弟怕中途有閃失,就直接在路上殺了他,砍下頭顱。
漢攻大宛之戰結束后,大宛不敢再殺害漢使,后來成為漢朝屬國,對漢使的待遇改善很大。國王還把兒子送到長安做人質,每年上貢汗血馬。
大宛以東的西域諸國,得知漢朝成功討伐大宛,震驚恐懼,紛紛稱臣上貢,歸順漢朝。武帝派兵屯墾,為后來設立西域都護府奠定了基礎。
四、鄭吉管護大宛
漢宣帝十五年(前60),西域都護府成立,以烏壘城(新疆輪臺)為駐地,統轄大宛和玉門關之間的廣闊區域,既有直接統治的地方,也有間接統治的屬國,比如大宛。很多城池都是西域屬國的都城,比如赤谷城(吉爾吉斯斯坦某地)是烏孫的都城。鄭吉(浙江紹興人)做了第一任西域都護,約10年。
這一時期,西漢疆域達到最大,范圍大致是:
西起附屬國大宛的貴山城,東至樂浪郡的朝鮮縣。
那時候,匈奴還是統治著北方的草原,但內部已經四分五裂。后來又形成兩大勢力,即呼韓邪單于統治的南匈奴、郅支單于統治的北匈奴。呼韓邪單于對漢朝很恭敬,郅支單于卻態度多變。
五、陳湯給大宛除害
漢元帝四年(前45),郅支單于殺死漢朝使臣谷吉。后來,受漢軍壓力,郅支單于離開漠北,率眾遷往康居國。他和康居王互相把女兒嫁給對方。
在康居王的資助下,郅支單于多次進犯漢朝屬國烏孫,掠奪烏孫的牲畜,殺害烏孫的牧民。
后來,郅支單于在康居境內建造了駐地郅支城(唐代稱怛羅斯,今為哈薩克斯坦的塔拉茲)。
漢朝屬國大宛受郅支單于恐嚇,每年不得不上貢。
元帝十三年(前36),西域都護甘延壽在副官陳湯的提議、說服和動員下,率軍討伐郅支單于。這支隊伍既有漢兵,也有西域屬國的胡兵,共4萬多人。
漢胡聯軍從都護府駐地烏壘城出發,兵分兩路,一路走大宛國,一路由甘延壽和陳湯親自率領,走烏孫國的赤谷城。兩路軍隊在郅支城外匯合。他們擊敗匈奴守軍和康居援軍,攻入城內,斬殺郅支單于。
回到都護府駐地后,甘延壽和陳湯立即給朝廷上奏,匯報這次大軍行動,并在結尾處喊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響亮口號。
呼韓邪單于得知郅支單于被殺,便徹底歸順漢廷,元帝派宮女王昭君出嫁。此后,西漢的匈奴外患基本解除,不再構成威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