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淵,字元海,新興郡(今山西忻州)人,出身匈奴虛連題氏,其父劉豹,在曹操分南匈奴為五部時,被任為左部帥,麾下部曲萬余人。劉淵自幼就拜上黨士人崔游為師,學習儒家經典,又武藝高強,擅長騎射,有文武才。根據曹魏時代的制度,歸附中原的胡人部落首領要派子侄到京師為質(人質)。劉淵因此長期居住在洛陽,對中原的風土人物很是了解。
西晉立國后,越騎校尉的王渾屢次向晉武帝司馬炎談起劉淵,稱其有大才,要預先防范。司馬炎的弟弟齊王司馬攸也建議司馬炎提前清除隱患,但都沒能引起司馬炎的重視,皆不了了之。咸寧五年(279年),劉豹去世,劉淵結束質子生涯,回并州(今山西)接任左部帥。劉淵在自己的轄區“明刑法,禁奸邪,輕財好施,推誠接物”,使得匈奴五部之人紛紛前來歸附,劉淵的勢力愈加壯大。太康十年(289年),西晉改五部帥為五部都尉,負責節制匈奴五部,并以劉淵為北部都尉,后又加授劉淵建威將軍、五部大都督,冊封漢光鄉侯,正式承認了劉淵對南匈奴五部的統治地位。
公元300年,司馬倫誅殺皇后賈南風,逼迫晉惠帝司馬衷禪讓,繼而稱帝。司馬倫此舉遭到各地藩王的反對,藩王們以討伐叛賊的名義起兵,攻入京師,誅殺司馬倫。司馬倫死后,藩王們又互相混戰,八王之亂進入最血腥殘酷的內戰階段,中原腹心之地被打得稀巴爛,數十萬西晉精銳消耗在無休止的內戰中,西晉王朝的實力受到了摧毀性的削弱。
由于中原的戰亂,大量中原人逃亡邊疆,劉淵趁機接收了大量中原漢人,勢力再次增強。因為八王之亂的影響,西晉王朝的合法性受到嚴重質疑,人們開始思念曾經強大穩定的大漢王朝。于是,劉淵以“漢朝劉氏的外甥,與劉氏約為兄弟,兄亡而弟承”的名義包裝宣傳自己,以招撫民心。”
劉淵的政治文化攻勢,很快取得了成效,投奔劉淵的中原百姓越來越多,劉淵已初步具備與西晉王朝分庭抗禮的實力。永興元年(304年),劉淵左國城正式稱帝,建國號漢,即前漢政權。劉淵又追封蜀漢后主劉禪為孝懷皇帝,立漢高帝劉邦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時隔82年,大漢的旗幟重新飄揚在中原的天空,是為劉淵復漢事件。
劉淵復漢后,便親率大軍與西晉軍隊作戰,當時晉軍經過八王之亂的消耗,早已孱弱到極點,劉淵所部的精銳騎兵,在中原戰場上如入無人之境,劉淵控制的土地也越來越大。河瑞元年(309年)三月,西晉積弩將軍朱誕叛晉歸漢,并向劉淵建議趁洛陽空虛,直搗洛陽。
劉淵遂以朱誕為前鋒都督,以滅晉大將軍劉景為大都督,率軍進攻洛陽。漢軍攻取黎陽(今河南浚縣),又在延津大敗晉將王堪。但因為后援補給問題,劉淵被迫放棄進一步行動,撤回并州。同年夏,漢軍攻取壺關(今山西黃碾南)、屯留(山西屯留南)、長子(山西長子)等要塞,基本肅清并州境內的晉軍。十一月,劉淵再次派劉聰、劉曜、王彌、劉景等率精銳騎兵五萬余人攻打洛陽,但因守城晉軍死戰,攻城受挫,劉淵被迫撤離洛陽。
河瑞二年(310年)七月,劉淵在平陽皇宮的光極殿去世,其子劉聰自立為帝,并追尊劉淵為漢光文皇帝(意為光大漢文帝基業之義也),劉聰繼承了劉淵滅晉的遺志,于光興二年(311年)六月率軍攻陷洛陽,俘虜晉懷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