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第一次買房,都是在“趕時間”。
結婚催、家里勸、自己也覺得不能再等了,于是頭也不回地沖了進去。
我當時也是一樣:
因為家里催得急,自己覺得也應該有房了,所以就隨便買了一套。
雖然當時也知道,有些房子可能存在問題。
但那會兒想得很簡單:房子嘛,哪有十全十美的?湊合著住也行。
可真住進去才發現:
有些問題,真不是“湊合”兩個字能扛得住的。一旦選錯就后悔萬分,恨不得抽自己一耳光。
特別是這3種房,買了就是吃虧,長教訓——如果再買一套房,我肯定再也不碰了!
不是說追求顏值有毛病,追求“推窗即景”、“一線江灣”、“下樓就是公園”不好。
而是不能買“只有顏值,沒有生活”的樓盤。
什么意思呢?
簡單來說就是:
很多樓盤的風景固然好,但配套根本沒有,生活不方便——這種樓盤,慎買。
雖然售樓顧問會告訴你:“旁邊要建商場、引進名校、三甲醫院正在批地……”
聽上去一套一套的,仿佛住進去就是享受未來。
但拜托,這種話真的別信;這種餅,能不吃就別吃。
我的第一套房,就是這樣被騙進去的。
當時買房時,大家還搶得熱火朝天,開發商說這是重點區域,各大平臺也在推,甚至還有什么外國領導人來考察規劃……
結果呢?從一期交到五期,房子全住滿了,周邊還是一片空蕩蕩。
點杯奶茶,打開美團,最近的一個配送點在10公里外,基本沒人接單;
菜市場?沒有。早餐攤?沒有。便利店?就1-2個。
你下樓確實能看見湖光山色,風吹得很文藝;可現實是,買根蔥要開車、逛個商場得繞半城。
住了一年不到,實在受不了,干脆把房子空著了。
當然,我也想過賣房。
但就目前的配套,根本沒人要,價格也暴跌5成,要多煩就有多煩。
或許很多人會覺得,地鐵沿線就是“保值命脈”,這種房子才叫搶手貨。
但地鐵口100米以內的房子,尤其是臨街、低樓層,情況就不一樣了。
拿我的第二套房來說,當初就是奔著“交通便利”去的,結果住進去,才知道自己踩了個大坑。
白天車流轟隆,快遞三輪、電動車來回穿梭;晚上更熱鬧,人聲鼎沸,吵得你整晚睡不好。
說白了,你以為買的是便利,結果家門口像開了個小型集市。
送快遞的、拉貨的、蹲著抽煙的,甚至晚上12點還有騎車外賣飆過去的——都聚在你窗下。
窗戶壓根不敢開,一開就是噪音加尾氣;
關著吧,又悶又憋,夏天像在密封罐頭里熬桑拿。
更別提樓下那排商鋪,看起來“生活氛圍濃”,但真住進去才發現是“亂象集中營”:
便利店、奶茶店、炸串攤全都有,但沒人管;煙頭、油漬、吵鬧、夜燈……樣樣齊。
而這種位置的房子,租戶比例也普遍很高。
電梯里永遠是陌生人,很多地方貼滿了出租廣告,一層層膠帶都撕不干凈——
住著就像住進了一個“中轉站”,完全沒“家”的感覺。
所以地鐵確實好,但離太近的樓棟,真不適合拿來住。
安靜、干凈、安全感,才是居住的核心,不是嗎?
倒不是說,小區一定要對口頂級名校,也不是非得上重點班才叫人生贏家——但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務必要選個對口“能看得過去”的學校。
可能有人會說:我又不是剛需學區房,也沒孩子讀書,買房就圖個住得舒服,管它什么學校。
但這么想,就大錯特錯了!
你不在意,不代表未來的接盤人也不在意。
尤其在行情變冷的當下,買房真的不是買來“坐等升值”的,而是買來保底和保流動性的。
一旦你選的樓盤學校對口太差,哪怕戶型再好、裝修再新,后期都很難出手。
我有個朋友就是這樣:
房子是新小區,環境特別好,但對口學校太拉垮,結果掛牌一年多,來看房的人屈指可數,最后只能降價15%,還被人挑三揀四。
更別提還有一種情況:
你現在沒孩子,不代表以后不會變;你現在不打算賣房,不代表幾年后不會變。
人這輩子最大的錯誤,就是不顧未來,從當下看問題:
結果等到有一天情況變了,發現后悔也來不及!
所以,一定要選一個對口學校的像小區。
你可以不用,但至少要給自己留了一道“安全門”,不是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