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事關美國對全球征收關稅一事,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按照此前美國公布的消息,7月9日是美國暫緩征收關稅的最后期限。
在這一期間,美國要和全球達成“關稅協定”。
結果到現在為止,除了此前和英國傳出所謂“內部協定”之外,特朗普連一個國家的正常貿易協定都沒有搞定。
也就是說,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與美國白紙黑字達成協議。
今天是7月7日,距離7月9日只有兩天的時間。
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特朗普還有200多份貿易協定沒有簽署。
對此,特朗普對全球發出關稅通牒。
那就是不會考慮延期,已經給全球多個國家郵寄信件,內容就是美國明確表示,如果這些國家拒絕和美國達成協議,那將會面臨美國額外加征的關稅稅率。
可能從60%、70%不等。
同時特朗普還明確表示,將會對全球征收懲罰性關稅,將于8月1日開始實施,最高稅率可能達到70%。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這就是美國對全球赤裸裸的威脅。
原因就是在此之前,發生一件讓特朗普政府坐立難安的事情。
【特朗普宣稱,將對全球征稅】
那就是中國外長出訪歐洲,將開啟為期一周的訪問。
出訪的國家包括歐盟總部所在的比利時、德國和法國。
這次的訪問很重要,除了出訪比利時、德國和法國,同時還在布魯塞爾與歐盟外長卡拉斯,舉行第十三輪中歐高級別戰略對話。
從這一點,可以看得出來,此次我國高層出訪歐洲,不僅要和歐盟一同“治病”,同時也要對歐盟釋放足夠強烈的信號。
因為此次出訪的時間極為巧妙,不僅安排在了中歐高層經濟對話之后,完成經濟對話后再進行戰略對話。
畢竟,此前礙于美國對伊朗展開轟炸,導致歐盟誤認為美國對中東、中國徹底攤牌,然后歐盟暫停了中歐高層經濟對話。
正是基于這一點,讓中歐戰略對話的氣氛與眾不同。
我們的本意是與歐盟展開合作,原因自然是歐盟原本就是世界多極化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結果歐盟在關鍵時期,似乎要對美國妥協。
否則歐盟也不會取消中歐高層經濟對話。
此舉也改變我國對歐盟的看法,如果說在美國轟炸伊朗核設施,之前我們對歐盟的態度是積極鼓勵并盡最大程度信任。
在歐盟單方面取消中歐高層經濟對話之后,代表著歐盟已經失去和中國同級別對話的機會。
這樣一來,我們對歐盟似乎不會抱有太高的期望。
接下來,是斗還是和,就看歐盟自己如何抉擇了。
甚至可以認為,此次出訪就是明確告誡歐盟,如果堅定選擇與美國聯手對付中國,那將會是歐盟的噩夢。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美國會對全球發出關稅通牒?
就是要通過威脅的手段,逼全球國家妥協和退讓。
這樣一來,似乎可以認為中美或要大打出手。
畢竟,此前我國外長出訪,對歐盟釋放了三個信號。
第一就是中歐不存在根本利益沖突,中方呼吁合作而不是對抗。
簡單來說,中國不是美國,不搞強國必霸那一套。
而是選擇和平、包容與合作。
【中國外長出訪歐洲,釋放三大信號】
第二就是稀土不是問題,關鍵看歐盟的立場和態度。
在我國用稀土卡美國脖子之后,美國已經開始妥協了,特朗普也沒有對中國咄咄逼人。
對此,我國外長在與德國外長會面時表示,對軍用和民用兩用物項實施必要管制是行駛各國主權,也是應盡的國際義務。
中方的政策符合國際慣例,也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穩定。
對此,歐盟很清楚稀土對自己的重要性,如果沒有稀土,企業就會面臨停產和關門。
如果想要采購中國稀土,就需要遵守中國的規定。
第三就是歐盟如果站在中國的對立面,中國或被迫支持俄羅斯。
在中歐外長會晤之際,我國外長已經把話講得很清楚,中國擔心俄羅斯如果戰敗,美國會將全部精力放在中國身上。
對此,中國不能接受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上的失敗。
這其實說得已經很清楚,那就是如果歐盟站在美國一邊對付中國,那么中國也將被迫站在俄羅斯一邊。
一旦被迫援助俄羅斯,歐盟一定會明白這究竟意味著什么。
歐盟應該能聽懂我們的弦外之音。
在這一前提下,中美是否會大打出手?
此前很多人比較關注的是,中美之間是否有可能發生熱戰?是否會打到雙方本土?
在君明看來,可能性極低。
原因是全球目前還在為大規模戰爭做準備的國家并不多。
其次是本土守備和出境進攻完全是兩個概念。
最根本的原因還是中國不允許,世界大戰就不可能發生。
畢竟,中國是全球唯一真正為世界大戰做準備的國家。
因為以我國目前的軍事力量,以及堪稱恐怖的制造業能力,地球上幾乎不存在可以對我國造成致命威脅的力量。
再加上我國在海外安全領域重點布局的是,周邊安全和遠洋干涉力量。
這一點從最近三個月的國際局勢變化就能看得出來。
比如說在4月份召開的周邊安全會議,隨后與東盟多國開啟“2+2”甚至是“3+3”的戰略對話機制,把中國和東南亞的合作從經貿領域,拓展到安全領域。
在這種基礎上,就可以建立區域性安全合作機制,實現對域外力量區域拒止的目標。
從5月下旬,中國海軍在太平洋東部,舉行了近年來全球規模最龐大的遠洋演練。
6月初,中國雙航母編隊突破第二島鏈,美國部署在周邊的“華盛頓”號與“尼米茲”號航母,一艘在日本海港周邊徘徊,另一艘則在菲律賓以西徘徊,隨后駛向中東地區。
代表著曾經美國試圖封鎖中國的第一和第二島鏈,已經不復存在。
【中國雙航母現身西太,突破島鏈】
對此,島內某些逆子還認為,第一和第二島鏈是中國建立用于防御美國的海上防線。
然后大言不慚,討論一旦臺海有事,美國能否突破第一和第二島鏈的“愚蠢言論”。
在上個月中旬,我國還披露了福建艦海試工作穩步推進。
在6月17日,福建艦下水三周年之際,公開透露“中國海軍三航母體系即將到來”。
再加上今年是抗戰勝利80周年,也許我們可以期待福建艦正式入役。
在6月底,還完整披露了發生在2022年的海空對峙畫面。
遼寧艦航母編隊在遠洋任務中,遭遇某國雙航母夾擊,殲-15掛彈起飛與外軍機纏斗,最終逼退外軍。
同時,我國還與中亞五國簽署《永久睦鄰友好合作條約》,這可是人類史上首次簽署這一合作條約。
此前我國雖然經常提出所謂“友好睦鄰”,但是此次不僅加上了“永久”,還以法律形式固化。
說明我國與中亞五國之間的戰略互信升級,達到了人類文明的最高水平。
更代表著俄羅斯對中國的依賴程度有所加深。
再加上印巴空戰之后,中械裝備嶄露頭角,已經讓諸多國家在武器采購方面,向中國傾斜。
不難看出,在最近三個月中,中國周邊安全環境已經得到改善。
在東部方向,中國海軍突破第二島鏈。
南部方向,我國將和東盟合作從經貿拓展到安全。
北部方向,俄羅斯對中國的依賴進一步加深。
西北部方向,我國與中亞簽訂《永久睦鄰友好合作條約》。
在西南方向,印度也認清了中印之間的巨大差距。
更別提在中美關稅戰結束之后,外界也對中國的真正實力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否則北約峰會聯合聲明中,也不會首次出現沒有提到“中國威脅”這件事。
別忘了,在2024年的北約峰會上,歐洲可是表示愿意分擔美國在亞太的軍事壓力,并要出兵亞太。
以此換取美國繼續在歐洲保留軍事力量。
雖然我們很清楚,歐盟的海軍力量在我們面前不值一提,但是從北約峰會改變說辭之后,代表著我們不需要擔心本土會發生熱戰。
這還是要說中國是全球唯一為世界大戰做準備的國家。
因為全球為大規模戰爭做準備的國家并不多,大多集中在我國周邊。
比如說俄羅斯、朝鮮、韓國、印度和巴基斯坦。
歐洲有烏克蘭、希臘、土耳其、意大利、西班牙等等。
到了21世紀,全球科技和產業實力的差距不斷被拉開,大多數國家強化軍事建設的必要性逐漸降低。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軍事裝備依舊處于充實階段。
雖然軍費開支僅占據GDP的1.5%,但是在2030年,賬面裝備的數量或許可以超越美國海空軍。
再加上中國的主戰裝備還是近十年服役質量最高的存在。
如果將開支占比提升為3.5%甚至是5%,那局面將無法想象。
甚至說句毫不夸張的話,以中國制造業的實力,全球大多數國家,如果脫離中國產業鏈提供的關鍵原材料,難以維持全面戰爭所需要的軍事工業。
就連歐美的軍工生產能力也將被削弱。
比如說鋼鐵、鋁合金、鈦合金、鎳基合金、鎢、銻、鈷、鎵、鍺、稀土等金屬材料。
硝化棉、硝酸、石墨等化工材料。
碳纖維、PEEK材料以及3D打印金屬材料等等。
我國均具備全球主導地位。
反觀美國,近年來總是搬石砸腳。
在俄烏沖突爆發之后,烏軍對于155毫米炮彈需求量極大,但是西方產能卻無法供應。
原因就是缺少硝化棉。
【烏軍消耗速度過快,西方無法供應】
畢竟,我國硝化棉產量占據全球70%的份額,在軍用硝化棉市場中占據80%以上的份額。
而全球硝化棉最主要的原材料就是新疆的短絨棉。
美國在2019年就開始抵制新疆棉,在2020年還宣布禁令。
此舉導致美國生產的海馬斯火箭彈和炮彈的質量嚴重下降。
更別提中美關稅戰爆發之后,我國對關鍵礦物出口實施管制,對美國造成嚴重影響。
比如說彈藥合金與阻燃劑的關鍵原材料以及穿甲材料鎢。
我國鎢產量超過80%,銻產量超過50%。
在去年9月開始,我國管控銻出口之后,歐美被斷供,全球銻價格暴漲。
不難看出,在軍事工業必須使用的關鍵原材料都依賴中國的西方國家,自然不敢輕易對中國發動大規模戰爭。
再加上我國考慮到大規模戰爭爆發之后,最大限度保留人力和生產力,對現代鋼筋混凝土建筑的要求,幾乎是按照永固堡壘群打造。
在2008年之后,要求建設的居民小區、學校、商場、政府和公共建筑必須配備人防設施。
同時還建設了大量“地下鋼鐵長城”。
這都是我國為大規模戰爭而做準備的。
在這種情況下,特朗普自然有點坐不住了,否則也不會對全球發出通牒。
說白了,特朗普已經無計可施,連一個貿易協定都無法簽署,何談搞定全球?
就連日本都沒有搞定。
別忘了,日本作為二戰戰敗國,本土有大量美國士兵,堪稱是美國“新世紀半殖民地”。
即便如此,日本面對特朗普那離譜的條件都表示難以接受。
自然不可能簽署協議。
為此,特朗普甚至公開對日本破口大罵,“日本被慣壞了,日本向美國出口數百萬輛汽車,近十年來,美國沒有向日本出口一輛,對此,如果日本不能滿足美國的要求,那么日本商品面臨的將是30%至35%的關稅”。
而石破茂對此表示,日本是美國最大的海外投資國,為美國創造了很多就業崗位。
與其加征關稅,不如通過貿易來維護國家利益。
言外之意就是說,即便特朗普公開發飆,日本也不會同意美國開出的談判條件。
隨后特朗普表示,美國有望和印度達成一項重要的貿易協議。
似乎可以說明,印度準備對美國妥協。
事實果真是如此嗎?
當然不是。
印度不僅不是特朗普口中所謂的“乖寶寶”,反而是最調皮的那一個。
之所以特朗普會宣稱美印有望達成協議,最大的原因就是此前特朗普政府對印度率先發出通牒,宣布將會對印度征收額外關稅。
作為回應,印度在第一時間表示,將計劃對美國征收7.25億美元的關稅額。
而且印度還向WTO提供了大量精確且符合規范的法律文件。
印度的底氣就是2024年,印度對美國出口865億美元,進口453億美元,實現了412億美元的順差。
從表面上來看,這似乎無法成為印度硬剛美國的理由,但是在莫迪看來,特朗普要贏,印度也要贏。
這就導致雙方僵持不下。
特朗普連日本都搞不定,只能對全球發出關稅通牒。
與此同時,歐盟也表示,不會和美國達成貿易協議。
這樣一來,歐盟、印度、日本均不可能與美國在本月9日,簽署貿易協定。
連這些國家都搞不定,美國自然不可能搞定其他國家。
【美國連印度都搞不定,何談對付中國】
唯一有可能搞定的是越南。
此前特朗普公開表示,美國和越南已經達成協議。
按照協議,美國將對越南商品征收20%的關稅,對通過越南轉口其他國家的商品征收40%的關稅。
同時,越南對美國“完全開放市場”,對美國商品實施零關稅。
對此,越南沒有承認也沒有否認,似乎可以視為默認。
越南之所以默認,就是因為在2024年,越南的GDP只有4763億美元。
進出口額高達7862億美元。
出口為4055億美元,進口為3807億美元,屬于典型的兩頭均依賴海外的國家。
其中越南對美國出口額為1196億美元,占據越南總出口額的29.5%。
對美國進口額為263億美元,對美國貿易順差為933億美元。
而越南出口額占據GDP總比例為85%。
原因就是越南沒有核心產業。
那拿手機來說,假設一部手機的總價值為500美元,越南工廠只能拿到50美元的組裝費用,其余的450美元是進口芯片和屏幕等部件的價值。
代表著越南的GDP只有50美元,而出口額為500美元。
至于印度,2024年GDP為3.85萬億美元,出口額為3741億美元,服務出口為3875億美元。
對美國的出口額為775億美元。
也就是說,美國是印度第一大出口市場。
可是印度的總GDP接近越南的10倍,商品出口額不如越南。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想用商品關稅來拿捏印度,幾乎無法引起印度的重視。
但是越南做不到。
而我國在2024年的GDP達到18.9萬億美元,出口額為3.58萬億美元。
這一數據幾乎和印度的GDP差不多了,還占據全球商品出口總額的14.64%。
但是我國出口額占據GDP的18.86%,遠低于越南的85%,更低于全球平均的29.3%。
也就是說,我國并非完全依賴出口的國家,更不依賴歐美市場。
對此,越南自然無法選擇與美國硬碰硬。
美國看到這一幕之后,自然希望把越南視為突破口。
只不過我國也想給全球樹立榜樣。
甚至已經明確表示,絕不接受以犧牲中方利益為代價,將堅決反制。
言外之意就是說,誰要違反誰就要被樹立為中國反制的典型。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特朗普所謂全球關稅通牒,似乎并不針對中國。
畢竟,特朗普很清楚,給中國發通牒,受傷的還是自己。
此人很清楚如今美國和中國之間的差距。
這樣一來,似乎可以認為所謂的關稅通牒,實際上就是美國對全球各國進行壓力測試。
測試結束之后,全球的實力排行或許要進行“大洗牌”,我國毫無疑問,必然是名列前茅。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自然不會選擇與中國大打出手。
說白了,如今美國似乎已經不具備和中國動手的實力與勇氣。
這一局面,是我們無數先輩用智慧和汗水,甚至是生命換來的。
對此,我們應該感到慶幸,慶幸我們出生在這個和平年代,慶幸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強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