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偶爾吃點,應該沒事吧?” “這么多年都吃了,也沒見出什么問題。”
很多人都曾在飯桌上聽到過類似的話。習慣的力量往往勝過理性,而味蕾的誘惑,更是讓人對健康隱患視而不見。
可醫生不會因為你不信,就降低癌癥的標準。你嘴里的一點“將就”,也許就是身體的下一個“崩潰點”。
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已經將多種物質列為“一級致癌物”,這類物質被明確證實對人類致癌。它們不是某些遙遠實驗室里的化學物,而是就藏在日常生活的餐桌上,甚至是每周的“家常便飯”。
燒烤攤前的“真香定律”,正在悄悄誘發風險
夜幕降臨,街頭巷尾的燒烤攤人氣漸旺。炭火一升,油脂一滴,香氣四溢。對很多人來說,這香味是一天辛勞的犒賞,是朋友聚會的標配。
但焦香背后,是苯并芘的揮之不去。這是一種由脂肪高溫分解產生的化合物,已經被IARC列為一級致癌物。它不僅存在于燒烤,還在油炸、煙熏等方式中高頻出現。
“吃幾串怎么了?又不是天天吃。”
可苯并芘是典型的“積累型毒物”,它不會因為你今天沒不舒服就不存在影響。它在人體內長期停留,誘導細胞突變,誘發肺癌、胃癌等多種癌癥的風險。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堅持蒸煮飲食的人。他們的餐盤上,顏色清淡、油脂適量,雖然少了幾分“煙火氣”,卻多了幾分歲月靜好的底氣。
油炸辣條、熏魚臘肉,還能不能吃?這個問題,不妨留到下節再說。
臘味、香腸、咸魚:咸的不止是味道,還有代價
冬天一到,很多家庭開始自制臘味。風干的臘肉、熏制的香腸、曬干的咸魚,都是餐桌上的“壓軸菜”。但這些食物中普遍存在的亞硝胺類化合物,同樣被列為一級致癌物。
尤其是中國式咸魚,曾在《柳葉刀》發布的研究中被指出與鼻咽癌有顯著相關性。“家里老人吃了一輩子咸魚也沒事。”
這句話聽起來似乎站得住腳,但現實是,遺傳背景、飲食結構、環境暴露等多重因素共同決定了患病風險。不能因為個例安全,就忽略群體數據的警示。
亞硝胺物質在高溫下更易生成,而腌制、熏制過程中又往往缺乏科學的控制手段。即使是市售的產品,也常因保存不當或工藝落后,造成亞硝酸鹽超標。
相比之下,用新鮮食材、清蒸水煮、少鹽少油的做法,雖然不夠“濃油赤醬”,但長期看更能減輕胃腸負擔,減少癌變的誘因。
是不是所有加工肉制品都應該遠離?或許答案沒有那么絕對,但有一種飲品,幾乎沒有任何“豁免權”。
一杯酒背后藏著的“非理性快樂”
“感情深,一口悶。” “工作需要、飯局禮節、朋友聚會,總不能不喝吧?”
這或許是成年人最常見的“自我安慰”。但乙醇——也就是酒精本身,就被列為一級致癌物。它的代謝產物乙醛,同樣對細胞有直接毒性作用。
研究已證實,酒精攝入與至少7種癌癥直接相關,包括口腔癌、咽喉癌、食管癌、肝癌、乳腺癌等。飲酒者發生肝癌的風險,是不飲酒者的近兩倍。
“喝點紅酒養生吧?”
這個說法早已被推翻。任何形式的酒精都存在致癌風險,只是量與形式不同而已。即使是低度酒,也無法擺脫乙醇及其代謝物帶來的細胞損傷。
而飲酒者常常忽視另一個問題:酒精不僅傷肝,還會增強致癌物的吸收率。也就是說,吃燒烤配啤酒、吃臘肉配白酒的組合,不是“加分項”,而是“倍增風險”。
喝少一點可以嗎?這個問題我們留在后面深入探討。但接下來要說的,是很多人都忽略的“隱形殺手”。
二手煙,不抽也“中招”
不吸煙就沒事了?未必。被動吸入的二手煙,同樣含有大量致癌物,包括苯并芘、甲醛、尼古丁、重金屬等。
IARC早已將煙草煙霧列為一級致癌物。不僅吸煙者面臨高風險,長期暴露在二手煙環境中的人,也顯著增加患肺癌、心血管病的幾率。
尤其是在家中、車里等密閉空間內,即便開窗通風,也無法徹底清除煙霧顆粒。兒童、孕婦、老人等弱勢群體,更容易受到傷害。
諷刺的是,很多人一邊“舍不得戒煙”,一邊又在朋友圈轉發“癌癥預防指南”。健康從來不是靠轉發守護的,而是靠行動改變的。
真的沒法補救了嗎?有沒有辦法降低這些風險?
生活方式,決定了你與癌癥之間的距離
致癌物并不等于“馬上得癌”。真正決定你是否生病的,是暴露劑量、時間和身體抵抗力的綜合結果。
好消息是,我們可以通過改變飲食和生活習慣,大大減少這些接觸機會。
比如:
飲食上,少吃燒烤、油炸、腌制食品,多攝入新鮮蔬菜、水果、粗糧;
烹飪方式上,避免高溫長時間加熱,優先選擇蒸、煮、燉的方式;
戒煙限酒,避免長期暴露在煙霧環境中;
規律作息,適量運動,增強免疫力,讓身體有更強的修復能力。
“可是這樣吃沒滋味,生活還有什么意思?”
這恰好是一個被誤解最深的地方。健康飲食不是清湯寡水的代名詞,而是對身體更溫柔的呵護。真正的“滋味”,不在于舌尖剎那的滿足,而在于多年無病的安穩。
寫在最后:別讓沉默的毒素放大你的“將就”
很多致癌物并不會立刻顯現它的毒性,它們像是埋在生活習慣中的“隱雷”。今天的輕忽,可能就是十年后的代價。
人們總是愿意相信“偶爾為之無妨”,卻忘了“偶爾”是最容易變成“習慣”的。“吃一點沒事”“喝一口不礙事”“抽幾根解解壓”——這些自我安慰的話語,構建了一個放任風險的溫床。
一級致癌物不是傳說,而是醫學界最明確的警示。它們潛藏在燒烤攤、酒杯中、臘味里、煙霧后,偽裝成生活的小確幸,卻可能是健康的大隱患。
愿你停下筷子時,不是因為醫生的叮囑,而是因為你對身體的尊重。
就像那句老話說的——“病從口入”,但健康,也可以“吃”出來。
參考文獻 [1]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IARCMonographsontheEvaluationofCarcinogenicRiskstoHumans.https://monographs.iarc.who.int/ [2]陳君石,吳永寧.食品安全與健康[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23. [3]呂建民,劉建平.中國居民膳食致癌物攝入風險評估研究[J].中國公共衛生,2024,40(3):289-29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