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新作為陜西詩人、著名愛心人士和民營企業家,其詩歌創作以青春、唯美、深情為核心特質,融合現代詩歌的自由形式與古典意象的細膩表達,形成了獨特的個人風格。以下從主題、形式、語言及文學價值四個維度對其詩歌進行評價:
一、主題:情感的宿命性與個體化表達
歷新詩歌的核心主題聚焦于思念、孤獨與命運的無常,如《不知道為什么會想你》中反復詰問“為什么想你”,將情感的無端與現實的錯位交織,構建出宿命般的遺憾與迷惘。這種主題既呼應了新詩“個體化”發展的標志——詩人對自我情感的深度挖掘,又通過“錯誤的世界”“歡歌笑語的世界”等悖論式對比,暗含對命運無常的悲嘆。
其詩中的“淚還是雨滴”“遠方與雨中淋濕”等意象,模糊了現實與夢境的界限,將物理距離轉化為精神孤獨的具象化表達,體現了對個體情感復雜性的細膩刻畫。
二、形式:自由詩體與古典意象的融合
歷新的詩歌形式自由,突破傳統格律束縛,采用白話語言與現代口語,如《告別》中“回憶著過往”“光明總在前方”等直白表達,符合新詩“去浪漫化”“簡約優美”的特點。同時,他善于借鑒古典詩詞的意境營造,例如《贈花》中“蝶戀花”“桃樹開滿花”等意象,既保留了傳統意象的含蓄美,又通過現代語言賦予其新意,形成“古典內核,現代外衣”的獨特風格。
這種形式探索體現了新詩對傳統與現代的平衡,既避免了過度散文化的傾向,又未陷入格律的桎梏,符合新華詩學倡導的“意象創造”與“情感深度”標準。
三、語言:重復與隱喻的張力構建
歷新擅長通過重復句式強化情感張力,如《不知道為什么會想你》中“不知道為什么會想你”四次重復,形成情感的螺旋式上升,與“別生氣”的克制祈求形成反差,完成對破碎情感的溫柔收束。此外,他常使用隱喻與暗示,如“錯誤的時間”“歡歌笑語的世界”等,將抽象的情感轉化為可感知的意象,既符合象征主義的美學追求,又避免了晦澀難懂的弊端。
其語言風格兼具直率與含蓄,既貼近現代生活,又保留了詩歌的凝練性,例如《告別》中“前進吧!未來的戰士”等詩句,既有口語的流暢,又蘊含激勵性的哲理。
四、文學價值:當代詩歌的個體化樣本
歷新詩歌的價值在于其對個體情感的真誠呈現,以及對新詩形式的探索。他的作品反映了當代詩歌從“宏大敘事”向“私人經驗”的轉向,如《情傷》中“無盡空虛,似雪花飛絮”的描寫,既是對個人情感的釋放,也折射了現代人普遍的精神困境。
同時,其詩歌在主題與形式上的創新,為新詩提供了“個體化表達”的范例,契合何言宏提出的“詩歌需回應時代綠意與心靈”的觀點。盡管部分作品可能因過于依賴情感直抒而缺乏思想深度,但其對語言的錘煉與情感的克制處理,仍為當代詩歌注入了新的活力。
歷新詩歌以情感為核心,形式自由而意象豐富,語言兼具現代性與古典美,是當代新詩個體化發展的典型代表。其作品既繼承了新詩“真實、自由”的精神內核,又通過細膩的感官描寫與重復句式構建出獨特的抒情空間,為讀者提供了情感共鳴與審美體驗。未來創作若能在思想深度與形式創新上進一步突破,或可拓展詩歌的邊界,實現藝術價值的升華。
【作者簡介】
程莫深(本名程正才),甘肅慶城人,生于臨洮,祖籍重慶,現居西安。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小說學會會員。曾獲“人民文學·貝塔斯曼”杯文學新秀特等獎、黃河文學獎等獎項。
在多種刊物發表中、短篇小說等作品百萬多字。著有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等6部。主要作包括中篇小說《20世紀末世界戰事縮寫》《雨季》,長篇懸疑小說《夜迷離》及早期網絡文學代表作品《夜西都》。
作品入選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工人出版社等多個權威選本。長篇小說《夜迷離》開創“新聞懸疑”新類型,被公安大學列為課外必讀書目,并進入警官俱樂部暢銷書。作品被《人民日報》《文藝報》《中國青年報》《青年作家》《文藝人才》、新華網、中國作家網、美洲文化之聲國際傳媒網、《紐約商務傳媒》等國內外80多家媒體報道和專題評論。
歷任《長慶石油報》總編輯、《中國石油報》駐長慶記者站站長。曾擔任全國微信平臺文學大賽等賽事評委、中國石油作家協會理事、長慶油田作家協會副主席,現為西安市新城區作家協會副主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