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風漸盛,萬物向榮”
時間過得真快,不知不覺今天就已經是農歷的六月十二,而明日就是農歷的六月十三是小暑節氣,小暑的到來標志著天氣越來越熱,離三伏天也越來越近了!
何為小暑?
當元稹筆下“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的詩句在蟬鳴聲中鋪展開來,農歷六月的風便帶上了灼人的溫度。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小暑通常在公歷7月7日或8日交節,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05°,標志著盛夏的正式開啟。天地間的暑氣如潮水般漫溢,卻也在濕熱交織中,藏著萬物生長的蓬勃與古人順應時序的智慧。
小暑氣候特征
小暑的氣候,是一場“上蒸下煮”的盛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看似說“熱氣猶小”,實則是暑熱升級的序幕。此時我國北方多為“干熱”,午后氣溫常達35℃以上,陽光炙烤著大地,柏油路蒸騰起扭曲的熱浪;南方則是“濕熱”主場,副熱帶高壓盤踞,空氣濕度常在70%以上,走在戶外仿佛置身蒸籠,黏膩的汗水剛滲出皮膚便被熱氣裹住,連風都帶著溫熱的黏糊感。
更具特色的是小暑的雨。“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此時的降雨多伴雷暴,來得急去得快。下過雨之后的空氣帶著泥土的芬芳,瞬間感覺心曠神怡。
古人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溫熱的風取代了春風的輕柔,蟋蟀因暑熱躲進屋檐下,老鷹則飛向高空避暑,處處是對暑氣的回應。
小暑對農作物的影響
對農作物而言,小暑既是“考驗”又是“機遇”,是農作物生長的關鍵期。此時光照充足、雨水豐沛,恰是各種農作物瘋長的“黃金期”,民間也有這樣的農諺“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便道出此時雨水的珍貴;
而小暑的降雨量在全年中屬于偏多的時段,尤其對北方而言是雨季的關鍵期;南方雖因地域差異有增有減,但整體仍處于降水活躍期。這份“濕熱交織”的降水,既是盛夏的標簽,也是萬物生長的重要滋養。所以在這個特殊的節氣中我們既要防干旱導致谷粒干癟,又要防暴雨引發“倒伏”。
“倒伏”這兩個字可能很多朋友都沒聽過,也是第一次聽說,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這里來簡單的給大家解釋一下:“倒伏”是指植物(尤其是農作物)因莖稈支撐不住自身重量或受外力影響,出現莖稈傾斜、彎曲甚至折斷,導致植株倒伏在地的現象,在水稻、小麥、玉米、高粱等秸稈類作物中較為常見。
根據小暑的氣候特點,在民間有5件事不能做的習俗和忌諱,那么到底是哪5件事呢?
明日小暑哪5件事不能做?
1不能吃過多寒涼的食物
老話說“夏不欲窮涼”,正是提醒小暑需“避涼而不貪涼”。
小暑時節,氣候炎熱,濕度又大,很多人都喜歡吃些冰激凌啊,吃一些冰鎮的食物和冰鎮的飲料以及加冰塊的各種美食,以達到解暑氣的目的,殊不知小暑時人體陽氣浮于體表,內里相對空虛,若過度貪涼容易讓寒邪趁機入侵。寒邪凝滯,會導致脾胃虛寒(出現腹痛、腹瀉),或引發風寒感冒等一系列問題。
所以說,不建議大家在小暑節氣吃太多過于涼的食物。咱們可以煲一些綠豆湯啊,紅豆湯、紅豆薏米水,既解暑又解渴,也不會對身體造成任何的危害!
2不能去河邊洗冷水澡
記得小時候,每年此時天氣炎熱難耐,我們都喜歡到河里面去洗個冷水澡,既好玩又解暑,殊不知,小暑時節降雨量劇增容易導致河水里面水位上升。同時降雨量增多也容易導致河堤旁邊的泥土打滑,甚至出現松動的情況,這樣一來就比較危險了,同時,河水表層受陽光照射溫度較高,但深層水溫低(甚至低于20℃),身體突然接觸溫差過大的水,會刺激血管收縮、肌肉痙攣(俗稱“抽筋”),尤其是腿部抽筋時,人會因無法發力而失控下沉,這是河邊洗澡溺水的常見誘因。所以說盡量不要去河里游泳洗冷水澡,尤其是家里面的小孩子一定要嚴謹他到河邊去玩耍洗澡。
3不能長時間呆在空調房
小暑一到,盛夏的“蒸煮模式”正式開啟。此時人們總愛躲進空調房,把溫度調至最低以達到降溫的目的,仿佛呆在空調房不出來就能隔絕逼人的暑氣一樣。但老話說“小暑避暑,避的是暑氣,不是陽氣”,而長時間困在空調房,看似涼爽,由于違背了節氣規律,悄悄埋下健康隱患,長期待在空調房極易消耗陽氣。
《黃帝內經》說“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意思是夏天陽氣蒸騰,人體順應自然,毛孔張開散熱,氣血往體表涌,內里卻像“空了一間房”,陽氣相對虛弱。空調房的冷風像一把鈍刀,會趁虛往這“空房”里鉆——體表毛孔遇冷突然閉合,本要排出的熱氣被悶在體內,而冷風順著脖頸、腰腹、關節這些薄弱處往里滲,形成“寒邪郁熱”的局面。
最直接的麻煩是傷了脾胃。小暑濕氣本就重,脾胃像被泡在溫水里,運化能力減弱。長時間待在空調房,還會讓身體“鎖”住濕氣。最終導致經常感覺晨起頭重如裹、舌苔厚膩,甚至臉上冒油、身上發沉,整個人像被濕布裹著,提不起精神。
溫差帶來的“應激反應”也不容忽視。小暑的室外溫度常達35℃以上,空調房若調至24℃以下,一進一出就是10℃以上的溫差。人體的體溫調節系統像個靈敏的溫度計,反復在冷熱間切換,血管一會兒擴張、一會兒收縮,很容易“失靈”。老人和小孩的調節能力弱,可能直接引發感冒;有心腦血管問題的人,還可能因血管驟縮導致血壓波動,出現頭暈、胸悶。
其實小暑用空調,關鍵在“適度”:溫度別低于26℃,像給身體蓋一層薄被;每開2小時就開窗通風10分鐘,讓新鮮空氣流通;在空調房放盆水,緩解干燥;最重要的是每天要抽時間到戶外待一會兒,哪怕只是在樹蔭下站站,讓皮膚感受自然的溫度,讓毛孔正常開合——畢竟,順應小暑的熱,才能真正守住身體的平衡。
與其在空調房里與節氣對抗,不如學著與暑氣共生:喝碗熱茶出出汗,傍晚去河邊吹吹自然風,既愜意又順應自然。
4不能吃過多辛辣的食物
小暑時節,蟬鳴裹挾著熱浪掠過窗欞,大家都喜歡約上幾個朋友或閨蜜,在戶外支起一個桌子,整上幾串麻辣烤,一邊談心一邊享受美食,好不愜意!
辛辣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等)性溫熱,味辛能散,本是驅散寒邪的利器,但在此時節過量食用,便成了“火上澆油”的推手。《飲食須知》中早有警示:“夏月食辛燥,助熱傷津”,說的正是小暑食辣的隱患。
尤其是對濕熱體質的人而言,過量食辣更是“雪上加霜”。小暑的濕邪如同黏膩的泥漿,辛辣的燥熱之氣與之相遇,會形成“濕熱互結”的局面——濕氣困遏脾胃,導致食欲不振、舌苔厚膩;熱氣蒸騰于上,引發面部痤瘡、頭皮油膩。這種濕熱交織的狀態,往往比單純的熱或濕更難調理,需要耗費更多氣力才能將“濕濁”與“熱毒”排出體外。
其實小暑飲食的智慧,藏在“清熱利濕,甘淡養陰”八字里。不妨學古人用綠豆湯解暑、荷葉粥清脾、冬瓜湯祛濕,讓味蕾在清潤中感受盛夏的滋味。若實在貪戀辣味,可少量搭配生姜、紫蘇等性溫而不燥的辛香料,既能開胃又上火,也不損陽。
5不能長時間在太陽下暴曬
小暑時節,太陽像個熾烈的火球懸在頭頂,“驕陽似火”不再是夸張的修辭,而是每日真切的體感。此時天地間暑氣蒸騰,陽光中的紫外線強度達到全年峰值,若長時間在太陽下暴曬,不僅是“曬黑”那么簡單,更會讓身體遭遇多重“暑邪”侵襲,成為健康隱患的導火索。
古人說“夏不欲窮日”,正是提醒在烈日下不可久留,皮膚作為身體的第一道屏障,一旦受損,就像城墻出現缺口,各種外邪便會趁虛而入。
更危險的是高溫引發的“內環境紊亂”。小暑氣溫本就高,暴曬時人體產熱劇增,為了散熱,全身血管擴張,大量血液涌向皮膚,導致內臟供血相對減少。反而對身體危害極大。
盡量選擇早上或傍晚出門,如非得在高溫環境下出門,那么一定要記得隨身攜帶溫水或淡鹽水,少量多次飲用,別等口渴了才喝;可備些藿香正氣水、清涼油等解暑藥,一旦出現頭暈、胸悶,立即到陰涼處休息。
所以說明日小暑大家一定要注意以上這5點,很重要,記得告訴家里人知道,看到的朋友轉發出去,可以讓更多的朋友知道,讓更多的人受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