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爺,麻煩右上角點擊一下“關注”,精彩內容不錯過,方便隨時查看。
文|萬象硬核
編輯|萬象硬核
?——【·前言·】——?
在四川盆地的崇山峻嶺與阡陌田野間,曾經生活著一種長著灰色毛毛的豬,它們是川西百姓餐桌上的美味來源,更是記憶深處揮之不去的鄉村符號。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時候,這種豬還屬于我國48個優良地方黑色豬種之一,有資料稱當時這種豬的存欄量大概有48萬頭左右。
然而,短短幾十年間,這種曾經和當地農戶朝夕相伴的豬就幾乎消失了,數量銳減至100多頭,就這個數量,還是一位種豬場的負責人李培林花了好幾年的時間“踏破鐵鞋”,挨家挨戶找回來的。
但是這個數量實在是太少了,所以一旦要是不小心染了病,估計整個種群就“全軍覆沒”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樣的豬差點就消失了呢?
?——【·僅剩100多頭·】——?
這種豬叫做雅南豬,它原產于四川雅安、樂山等地,其名字中的“雅” 取自雅安,“南”則指代樂山以南的廣袤區域。
這種豬憑借著獨特的優勢,在上世紀成為了川西平原及周邊丘陵地區的養殖明星。
從外貌上看,雅南豬全身被覆烏黑發亮的毛發,體型中等,頭大額寬,額部布滿深而多的皺紋,猶如歲月鐫刻的紋路。
它們的耳朵大且下垂,幾乎能遮住眼睛,背腰寬平,四肢粗壯有力,走起路來穩健踏實,一副憨態可掬的模樣。
在生產性能方面,雅南豬更是表現出色,母豬繁殖能力極強,平均每胎能產下10-12頭仔豬,且仔豬成活率頗高。
肉豬的養殖也極具優勢,它們耐粗飼,對食物不挑剔,玉米、紅薯藤、米糠等農家常見的食材,都能成為它們茁壯成長的養分。
即便在低營養水平的環境下,雅南豬依然能夠穩步生長,這種特性使其非常適合當時以散戶養殖為主的川西農村。
改革開放后,我國養豬業迎來了巨大變革,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長白豬、大白豬、杜洛克豬等國外瘦肉型豬種大量涌入中國市場。
這些“洋豬”憑借著生長速度快、瘦肉率高的優勢,迅速受到養殖場和消費者的青睞。
瘦肉型豬從仔豬到出欄僅需五六個月,而雅南豬則需要8 - 10個月,生長周期整整多出近一半。
在瘦肉率方面,瘦肉型豬可達60%以上,雅南豬卻僅有45%左右,明顯處于劣勢。
市場的需求導向發生了巨大轉變,消費者對瘦肉的偏好日益強烈,養殖戶為了追求更高的經濟效益,紛紛放棄養殖雅南豬,轉而選擇養殖外來品種。
在市場的選擇下,雅南豬的養殖規模開始急劇萎縮。
雅南豬有著特殊的養殖需求,它們喜食青綠飼料,需要一定的活動空間來保證健康生長。
然而,規模化養殖場為了追求效益最大化,往往采用高密度養殖方式,提供全價配合飼料,這種環境下,雅南豬容易出現應激反應,生長狀況不佳。
此外,地方豬種的繁殖規律與外來品種存在差異,規模化養殖場缺乏相關的技術和經驗積累,在繁殖管理方面面臨諸多困難。
隨著散戶養殖逐漸退出市場,雅南豬的養殖區域被壓縮到偏遠山區的零星農戶家中,種群變得愈發碎片化,近親繁殖現象加劇,導致品種退化嚴重,進一步加速了雅南豬數量的減少。
在雅南豬數量不斷減少的過程中,保種意識的淡薄成為了另一個致命因素。
當時,社會上普遍存在一種錯誤觀念,認為“外來品種優于本土品種”,地方豬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和保護。
許多地方育種場在機構改革中紛紛解散,珍貴的種豬要么被低價賣掉,要么直接被宰殺,大量的養殖檔案和育種記錄也在這一過程中丟失,雅南豬的品種選育工作被迫停滯。
2007 年,時任雅安市畜牧站技術員的李培林,在參與全省地方豬種資源普查時,被雅南豬的瀕危狀況深深觸動。
“我從小在雅南豬產區長大,對這種豬有著深厚的感情。看到它們瀕臨滅絕,我覺得自己必須做點什么。”
懷著這樣的信念,李培林毅然辭去了公職,拿出多年的積蓄,在雅安市雨城區租下了一片荒山,創辦了“雅南豬保種場”,從此踏上了艱難的保種之路。
創辦保種場只是第一步,更艱難的任務是尋找純種的雅南豬。
李培林帶著一張手繪的地圖,開始了漫長而艱辛的尋種之旅。
他走遍了雅安、眉山、樂山等地的偏遠山村,每天天不亮就出發,背著干糧和水壺,在崎嶇的山路上徒步前行。
三年時間里,他行程超過2萬公里,足跡遍布數百個村落,終于尋回了一批珍貴的雅南豬種源。
這些豬成為了保種場的根基,也讓雅南豬的延續有了一線希望。
將種豬帶回保種場后,李培林覺得這才是剛剛開始。
保種工作不僅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還需要專業的技術和嚴格的管理。
為了給雅南豬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他在荒山上修建豬舍、開辟飼料種植區,引入先進的養殖設備。
在疫病防控方面,李培林更是不敢有絲毫懈怠,由于雅南豬數量稀少,一旦發生疫病,整個種群都可能面臨滅頂之災。
他建立了嚴格的防疫制度,定期對豬舍進行消毒,為豬只接種疫苗,密切關注每一頭豬的健康狀況。
經過多年的努力,如今李培林的保種場已成為全國唯一一個雅南豬原種場,場內擁有200多頭核心種源。
這些種豬在李培林和他團隊的精心照料下,健康成長,部分母豬已順利產仔,種群數量呈現出緩慢增長的趨勢。
同時,李培林還積極開展雅南豬的品種選育工作,通過科學的配種和選育,不斷提高雅南豬的生產性能和品質。
從48萬頭到100多頭,雅南豬的數量變化見證了一個物種的興衰沉浮。
李培林和他的保種場,就像一座燈塔,在黑暗中為雅南豬的延續指引著方向。
但守護一個物種的未來,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堅持,更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讓我們期待,在不久的將來,雅南豬能夠重新回到川西的田野和農舍,續寫屬于它們的輝煌篇章。
參考:
四川農業大學新聞網《(cctv2)8個品種本土種豬滅絕!我們餐桌多為“外來豬”?!本土“二師兄”去哪了?》2021-4-2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