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時任六十二軍軍長的林偉儔回憶,1945年日本投降時,盟軍統帥部劃分給中蘇兩國的受降范圍是這樣的:在中國東北三省、庫頁島南部及朝鮮北緯三十八度以北的日軍向蘇軍投降;中國戰場(東北三省除外)和越南北緯十六度以北的日軍,向中國軍隊投降。
這樣劃分無疑是非常不合理的,也為后來的越南南北戰爭、朝鮮南北戰爭埋下了伏筆——越南北緯十六度以南的日軍向英國投降,朝鮮北緯三十八度以南的日軍向美國投降。
當年受降區域的劃分是否合理暫且不論,僅看向中國投降的一百二十八萬五千日軍交出的武器彈藥,就會發現其中大有文章:交出的步槍太少,步槍彈太多,手槍太多,手槍彈太少,很顯然是有相當一部分步槍被藏了起來,為了跟人數對上號,他們甚至交出了一些備用的手槍充數。
林偉儔當時正在越南受降,他看到了日軍繳械清單,并寫進了《抗戰勝利時的日軍投降與我軍受降情況》(發表于全國政協《文史資料選輯》第一百零七輯)一文:“受降接收的槍炮、艦艇、飛機、汽車、服裝、糧食、軍用器材物品及營房等,都入清冊三份,經過雙方交接小組人員查點,分別注明堪用、待修、不堪用者,中國取存兩份日軍取回一份,日軍并聲言交接武器、裝備、軍用器材等將為賠償成費的一部分等語。”
在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時,原本是有約定向中國進行戰爭賠償的,1945年由中、美、英三國發布的《波茨坦公告》明確規定,日本可以保留維持其經濟運轉所必須的工業設備和實物,其余的可以用來賠償。
1946年3月美國政府所制定的“臨時賠償方案”,“先期拆遷”計劃將日本工業設備實物的30%作為直接受日本侵略國家的賠償物資,其中中國可得15%,但是等中國派人去拆遷吳港海軍兵工廠的發電設備和碼頭式起重機的時候,已經做了日本“太上皇”的麥克阿瑟又反悔阻止。
1952年2月17日,盤踞臺灣的老蔣還占據著聯合國席位,這個東京振武學校畢業,并當過日本陸軍第十三師團第十九聯隊士官候補生的光腦袋,為了取悅美日并保住常任理事國虛名,徹底放棄了應得的戰爭賠償。
且不管老蔣放棄賠償是否出于美國的壓力,僅從日本投降時要用武器裝備抵賠款一事,讀者諸君就能發現很多問題,而最大的問題,就是林偉儔提供的那張武器彈藥清單上有貓膩。
據日軍報告,他們在投降時還有四百五十多萬軍隊,其中本土有二百多萬,在中國和朝鮮加起來也是二百多萬,越南、泰國、緬甸有二十多萬,東印度區和菲律賓有三十多萬。
向中國投降的一百二十八萬日軍,總共交出武器彈藥如下:1、主要步兵輕武器:步騎槍六十八萬五千多支,手槍六十萬多支,輕重機槍二萬九千多挺;2.主要火炮:一萬二千多門;3.各種彈藥:步槍彈一億八千萬多粒,手槍彈二百零三萬五千多粒,各種炮彈二百零七萬多顆;4.主要車輛:戰車三百八十多輛,裝甲車一百五十多輛,卡車一萬五千多輛;5.馬匹:七萬四千多匹;6.主要航空器材:各種飛機一千零六十多架,其中可用者二百九十多架,待修者六百二十多架,不堪用者一百五十多架,炸彈六萬噸,飛機用汽油一萬多噸;7.海軍主要艦艇:艦艇船舶共有一千四百多艘,其中軍艦十九艘,僅有三艘可用,驅逐艦七艘,有六艘可用,魚雷快艇六艘可用,小型潛艇三艘,有兩艘可用,小炮艇二百艘,大部不堪用,其他多是小艇帆船,目多損壞,待修或不堪用。
看了這些武器彈藥,我們就會發現手槍和步槍的數量幾乎相當,但步槍彈卻是手槍彈的九十倍之多,手槍彈還沒有炮彈多,火炮數量幾乎是大炮的二分之一,這跟日軍的建制和裝備情況極不相符。
在日軍交出的人員清單上,包括日軍總司令部一個,方面軍三個,軍十個,師團三十六個,戰車師團一個,飛行師團兩個,獨立旅團四十二個,騎兵師團一個,騎兵團十五個,海軍陸戰隊六個,獨立警備隊十九個。
這些日軍總數,絕不可能只有一百二十八萬五千,更不可能半數裝備手槍而另一半裝備步槍,六十萬支手槍只有二百萬發子彈,一支手槍還分不到四發子彈,這當然也是不可能的。
我們按常理分析,也會發現便于攜帶的手槍肯定隱藏了一批,同時隱藏的,還有更大量的手槍彈;步槍和機槍的隱藏數量,當然也會遠遠超過手槍;那些笨重的火炮和難以隱藏的艦船、裝甲車輛、飛機,倒是可能全部交出,在交出之前,已經進行了大量破壞,所謂“日軍投降前擦好槍支”,那只是二鬼子替他們洗白而已——筆者生長在東北,據家中老人講述,投降后的日軍就像喪家犬,他們見人就鞠躬,用一切東西換玉米土豆吃,早就沒了紀律和囂張,讓他們擦拭武器,那等于趕豬上樹。
普通士兵灰心喪氣,但總有一批軍官賊心不死,幻想著有一天能卷土重來,所以埋藏了大量武器彈藥。
筆者所在的地方有一座“四方山”,山頂有一個洞,從洞口能看到里面很深,深處還有柵欄,洞口旁邊,還有大量未及鋪設的帶刺鐵絲網,有拖拉機手還拉到廢品收購站換了不少錢。
據林偉儔看到的報表顯示,日軍投降時,還有日僑七十八萬四千多人,韓俘和韓僑約六萬五千多人,加入日軍的臺人也有四萬多人,這些人從1945年10月開始遣送,直到1946年6月全部遣送完畢——這又是一處對不上號的地方:那個立碑的縣,所謂的“日僑”,也就是“武裝開拓團”就有四千八百二十八名,與當地人通婚后,人數已經上萬。
日軍數量對不上號,武器彈藥也對不上號,那些武器和日軍、半日軍(武裝僑民)去了哪里呢?當時負責遣返的東北行營督察處中將處長文強在《口述自傳》中,日本僑俘管理處情報組中校組長、韓籍人張瑞在《原國民黨軍統局東北區“對韓工作”的陰謀活動》《原國民黨軍統局東北區“對日工作”的陰謀活動》(《遼寧文史資料》第九輯)中,日本僑俘管理處少將處長李修業在《遣送東北日僑俘的回憶》(全國政協《文史資料選輯》第九十一輯)中均有提及。
李修業提供的數字,跟日本上報的數字同樣對不上號:“據長春日僑聯絡處主任川島武夫說:“自一九三一年至一九四五年,來到東三省的日本人由二十余萬增加到一百一十萬之多,其中還不包括三十萬日本軍隊在內。”
李修業回憶:“1946年哈爾濱、齊齊哈爾和佳木斯等地的日僑約二十五至三十萬人;長春、吉林、沈陽、鞍山、撫順、錦州和阜新等地的有九十萬人;旅大、營口和風城等地納有二十萬人;另外,內蒙地區約有十二萬人,共計一百五六十萬人以上。日本投降前,先后回國的高級官員家屬和富有的日本人,約有十五、六萬人:投降后,又陸續回去約十萬余人。當我接收時,留在東北各地的日僑還有一百一十萬人左右。”
全國總共遣返回去的是七十八萬四千,僅在東北實際滯留的就有一百一十萬,這兩個數字有三四十萬的差距,那么這三四十萬人哪里去了呢?其他地方的也算上,再加上瞞報的日軍人數,又將是怎樣一個驚人的數字?
對不上號的人數,對不上號的槍支彈藥,都給我們留下了難以回答的問題:這些人隱藏下來要做什么?那些隱藏起來的槍支彈藥,現在挖出來還能用嗎?
李修業自己也承認,日本僑俘管理處留用了多少日本人,連他這個處長自己都不清楚,他1947年被陳誠逮捕后,他管理的日本戰俘和僑民都放了羊,再加上陳誠在東北屢戰屢敗,那些僑俘的去向,就沒有人再關注了。
算一下時間,如果那些僑俘隱藏下來,現在也應該有孫子了,他們自己不說,誰也不知道他們的血統,至于他們在得知自己真實身份后會做些什么,讀者諸君想必也不難猜測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