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松弛感”這個詞突然盛行了起來,大家不再追求極致的精致和規律,反過來開始追求“松弛”。
“松弛感”這個概念源自一位旅行博主@黑貓白襪子在2022年8月分享的一段經歷。
當時,他看到一家人出國旅行,在托運行李時,因為其中一個家人的證件問題導致無法登機,但是,行李已經辦完托運,并且已經被送上了飛機。按照常理,這種情況很容易令人崩潰且手忙腳亂,但這一家人卻沒有互相指責,也沒有人抱怨,大家并沒有陷入混亂和焦慮,而是異常淡定地處理后續事宜,重新購票、安排行程。
這種面對突發狀況時不慌不忙、平和冷靜的狀態,被網友總結為“松弛感”,而這個概念,經過兩年多的發酵,直到今年才開始盛行了起來。
現在所說的“松弛感”,指的是一種面對生活各種狀況時從容、淡定、不焦慮的心態和狀態。
仔細分析不難發現,我們自己以及周圍的人,大部分時間都處于一種浮躁、緊張、慌亂、焦慮等負面狀態。而且隨著就業壓力、工作壓力、生活壓力等各種壓力的與日俱增,以上負面狀態的人越來越多,且情況也越來越嚴重。
于是,發酵了兩年的“松弛感”這個概念終于爆發,成為人們爭相追求的流行狀態。
但是,人人都追求不一定人人都能得到,這東西就跟減肥一樣,天天在嘴上喊沒有用,必須得有行之有效的行動。
同理,松弛感也不是一喊就有的。那么,在這個內卷無比嚴重的時代,怎么才能擁有人人羨慕的松弛感?
當代著名作家劉震云給出了答案——
“凡是有松弛感的人,一定有強大的心理建設。這個松弛感,……你經歷過特別多的事,才知道什么叫松弛。”
這里面有兩層意思,首先你得經歷過特別多的事,比如繁瑣而緊張的工作、比如各種突發又緊急的狀況;其次你要一邊經歷一邊做心理建設,只有經歷過,處理過,再遇到自然就會胸有成竹,也只有胸有成竹,才會不慌不忙、不急不躁,才能由內而外透出一種松弛感。
而有松弛感的人,路會越走越寬,運也會越走越有。相反,每天慌里慌張、緊緊張張,屁大點事就大喊大叫的人,路會越走越窄,最后把自己困在牢籠里而不自知。
之前成都有一家企業,要從七個大區經理里選出一名營銷總監,經過一年的層層考核,最后有兩位脫穎而出。
這兩位論年齡,都是三十七八歲,年富力強,精力旺盛;論能力,都是十幾年的行業經驗,也都是從基層業務員一步一步做出來的;論資歷,都是跟著老板干了七八年,知根知底;論出身,都是農村出身,本科學歷,干干凈凈;論人緣,公司上下都很喜歡。
這可讓老板犯了難,選誰都會讓另一位不好受,很可能會因此丟失一員大將。
一天晚上,老板跟老友聚餐,說起這事兒,那位老友呵呵笑道:“很簡單,既然兩人各個方面都很優秀,你就看跟誰在一起最巴適不就完了?”
一聽這話,老板恍然大悟,直接給其中一位小林打去電話,說他喝高了,讓他趕來接他回家。
回去的路上,老板跟小林說,就定你了,你給我大膽干,干砸了“老子long死你”。
小林呵呵笑道:“只要你放權,我就敢干。”
為什么選小林?因為他有一種天不怕地不怕的勁頭兒,什么事兒在他面前似乎都不是事兒,天大的事他都能笑著擺平,暫時擺不平也會笑著先放下,然后處理另外一樁天大的事,他手下的兄弟從沒叫過他林總,都是叫他林哥。
反觀另外一位小楊,每天愁眉苦臉,走起路來也是步履緊張,似乎再慢一秒就吃不上熱飯了一樣。他手下的兄弟都是一本正經叫他楊總,從不敢跟他開玩笑。
一個松弛,一個緊張,給人的觀感不一樣,得到的結果不一樣,人生路自然也不一樣。
35歲之前,拼命經歷,走點彎路犯點錯都不算什么,這都是用錢買不來的財富。每一個坑、每一個坎兒,都會成為以后上升的階梯。
笑著面對一切,生活會善待每一位喜歡微笑的人,比如河南的李富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