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個新聞,挺讓人后怕的。一位在工地干活的大哥,大太陽底下突然不舒服,頭暈惡心。工友們一看,趕緊扶他到陰涼處,拿起礦泉水就讓他“噸噸噸”猛灌了好幾瓶。結果呢?人不但沒緩過來,反而更迷糊了,差點出事!送到醫院才知道,原來這大量出汗后光灌白水,身體里的鹽分被沖淡了,反而可能引發危險。
這大熱天的,動不動就40度,“防中暑要喝水”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防中暑,真不等于“猛灌水”!喝不對,可能比不喝還麻煩。
為啥出汗后不能只“灌”白水?
咱們出汗時,流失的可不只是水分,還有維持身體正常運轉的“鹽分”(主要是鈉、鉀這些電解質)。如果這時候只喝大量白水或純凈水,就像把已經很淡的鹽水又拼命兌水稀釋,身體里的電解質濃度會一下子降得很低。輕的會頭疼、沒力氣、想吐,重的就可能像新聞里那位大哥一樣,意識模糊,這就是所謂的“水中毒”。
中暑了?看準信號再行動
中暑不是一下子就來,它是有階段性的,分清狀況才能幫對人:
先兆中暑: 感覺有點暈乎乎、特別渴、身上沒勁兒,可能有點低燒。這時候趕緊到涼快地方待著,喝點含鹽的飲料(比如淡鹽水、運動飲料),休息下一般就緩過來了。
輕度中暑: 體溫明顯升高(超過38℃),臉發紅、嘩嘩出汗。除了挪到陰涼處,可以用濕毛巾冷敷脖子、腋窩這些地方,繼續補充電解質水很重要。
重度中暑(熱射?。?/strong> 最危險!體溫能飆升到40℃以上,皮膚摸上去又干又燙,人可能說胡話甚至昏迷。這是急癥,必須立刻打120! 在等救護車時,想辦法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脖子、腋下、大腿根這些有大血管的地方降溫。
解暑“明星”飲品,喝對才養生!
夏天誰家冰箱里沒幾樣解暑“神器”?但喝不對,養生變傷身:
綠豆湯:寒涼是好,過猶不及
綠豆湯清火解暑沒得說,但它性子偏寒涼。脾胃本身比較弱的朋友,連著喝或者空腹喝,很容易拉肚子。特別是正在吃藥的老人,也要注意會不會和藥“打架”。
這樣喝更健康: 別貪多,一周喝個一兩次,每次一小碗就夠了,別空腹喝。煮的時候別煮太爛,豆子有點開花的狀態,解暑效果更好。
酸梅湯:常溫細品才養人
酸酸甜甜的酸梅湯生津止渴。但冰鎮后那透心涼的一杯下肚,對胃刺激可不小,胃寒的人喝了容易胃疼。而且里面糖分不低,血糖高的朋友要留意。
這樣喝更健康: 一次別超過200ml,一天最多兩杯。常溫或者微微涼著喝最好,飯后一小時左右喝更舒服。自己煮的話,放一小片陳皮,既能增香還能護護脾胃。
涼茶:是“藥”不是普通飲料
廣東的朋友常說“怕上火喝涼茶”,但涼茶里用的金銀花、夏枯草這些,都是偏寒涼的中藥材。天天當水喝,很容易傷到脾胃陽氣,導致沒胃口、拉肚子。
這樣喝更健康: 感覺真“上火”了(比如舌苔厚黃、嗓子疼),連著喝也別超過3天,感覺好點了就停。女生經期千萬別喝。
西瓜汁:別扔了“精華”翠衣
西瓜榨汁雖然甜,但寒性也加倍了,再加冰,腸胃弱的人受不了。而且榨汁破壞了纖維,糖分吸收更快,對控制血糖不友好。
這樣喝更健康: 一天一小杯就行,常溫飲用。榨汁時有個小竅門:別把西瓜皮(白瓤部分,也叫翠衣)全扔掉,切點進去一起榨,解暑清熱的效果會更好哦!
科學補水,記住這幾點!
少量多次是關鍵: 別等渴急了才猛灌。每隔15-20分鐘,喝上幾口(大約100-150ml),一天總量2000-2500ml左右比較合適。
首選溫涼白開+淡鹽水: 喝溫涼(20-25℃)的白開水最安全。出汗特別多時,可以喝點淡淡的鹽水(自己兌的話,大概1升水加不到1克鹽,嘗著微微有點咸就行),或者直接喝含電解質的運動飲料(選低糖或無糖的更好)。
戶外工作/運動量大: 備點電解質泡騰片或粉劑沖水喝很方便。運動完喝點無糖的椰子水,天然補充電解質,比甜飲料強多了。
廚房里的解暑小茶方(簡單易做)
曬得頭暈腦脹?喝這個: 抓一小撮金銀花(5g左右),加點菊花(3g),再來幾片新鮮薄荷葉(2g),開水一泡,清香又解暑。
悶熱潮濕渾身不爽?試試它: 用新鮮荷葉(15g)和冬瓜皮(30g,洗干凈)一起煮水,煮好后加點冰糖(怕糖可不加),專治梅雨天的黏糊感。
空調房里待久了頭痛?來一碗: 切幾片生姜(3片),抓一把紫蘇葉(10g),加水煮開幾分鐘,加點紅糖(或蜂蜜),趁熱喝下去發發汗,渾身就舒坦了。
防暑小貼士,從頭到腳安排上
穿衣有講究: 大熱天首選淺色、寬松的棉麻衣物,透氣吸汗,比化纖的涼快多了。深色衣服吸熱,走在太陽下跟“小蒸籠”似的。
避開最毒日頭: 上午10點到下午4點,太陽最毒辣,紫外線最強。像快遞小哥、環衛工人這些戶外工作者,盡量利用清晨或傍晚相對涼快的時間段多干活。
關心身邊人:
老人: 他們對熱的感覺可能不敏感,子女要??纯醇依锟照{是不是調到26℃左右舒適溫度,提醒他們喝水,注意血壓變化。
孩子: 千萬!千萬!別把孩子單獨留在車里! 就算外面只有26℃,車里10分鐘就能變成40多度的“烤箱”,太危險了!
慢性病患者: 有心腦血管問題的朋友,夏天尤其要當心,急救藥(比如硝酸甘油)一定隨身帶好。
家庭小藥箱備點啥:
十滴水、人丹(緩解頭暈惡心,注意看說明書)
藿香正氣制劑(選不含酒精的,比如膠囊、滴丸,酒精過敏或開車慎用)
清涼油、風油精(頭暈時涂點太陽穴、人中)
益生菌(天熱腸胃容易鬧脾氣,備點調節腸道)
三伏天才剛開了個頭,高溫預警天天見。新聞里那位工地大哥出院時,醫生特意叮囑他,在水壺里加一小包“口服補液鹽”。你看,解暑喝水,真不是“灌”就完事了,喝得科學,才是真智慧。
下次如果在路上看到汗流浹背的勞動者,遞上一瓶水時,記得選常溫的淡鹽水或者電解質飲料,這份體貼,也許比單純的冰水更能幫到他們。清涼一夏,從會喝水開始!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