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7月6日電 (記者 應妮)“花園不僅僅是種植,更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世界觀。”一場關于自然、美學與生活的對話5日晚在北京一家書店展開。
商務印書館新書《花園生活美學》首發(fā)式在此舉辦,該書作者、園藝作家蔡丸子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生活美學倡導者劉悅笛以“新中式美學”為核心話題,帶領讀者探索花草如何重構現代人的精神家園,并從傳統(tǒng)文化中生發(fā)出符合當下的審美點。
對話現場。 商務印書館供圖
足跡遍布40國的園藝作家蔡丸子,15年走遍了全球150多座花園,她提出:“花園并非植物的堆砌,而是人與自然對話的契機。”書中,她用親身經歷印證這一理念,以傳統(tǒng)的二十四節(jié)氣為脈絡,根據氣候特點與植物生長規(guī)律,將園藝實踐與生活儀式深度融合。
在劉悅笛看來,生活美學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日常。他以宋代雅學中的美學實踐為切入點,揭示植物如何承載儒釋道的生命哲思。當傳統(tǒng)意象遇見現代生活,美學便煥發(fā)新生。
“美學不是奢侈品,而是隨手可得的儀式感。”蔡丸子提到丹麥語“hygge”一詞所蘊含的生活智慧——一束野花、一杯熱茶,足以構建內心的豐盈。這種“減法美學”恰與傳統(tǒng)中式園林的留白意境不謀而合,引發(fā)讀者對快節(jié)奏生活的反思。針對讀者最低成本打造家庭花園的提問,蔡丸子支招“廚房香草花園”,即水培羅勒、薄荷、牛至、迷迭香等,既實用又添情趣,此外也可以制作苔蘚生態(tài)瓶,其生長自成體系,只要散射光和定期噴水即可,堪稱零維護。這些“接地氣”的方案,讓大家躍躍欲試。
《花園生活美學》書影。 商務印書館供圖
劉悅笛表示,審美是一種平等的生活方式,并不是高消費就能消費到更高品質的審美對象。真正實現生活美學,就要從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做起,比如從養(yǎng)的花、買的花、插的花開始,就可以開啟以花為媒的生活美學。生活的美學乃是知行合一的美學。如今的生活美學家們,正在踐行著茶、香、花、服等各種“美之道”,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啟動方式。(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