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國高考現已落幕,在各地試卷中,歷史山東卷一道材料題引起了我們的關注。
這是一道8分的問答題,以中華書局民國時期出版的“新文化叢書”的一則廣告為題,對考生進行考察:
“新文化叢書”廣告一則
從1920年開始,中華書局推出“新文化叢書”,陸續出版圖書40余種。圖片為中華書局推介“新文化叢書”的一則廣告。
注:對圖中文字作繁簡轉化處理
評析這則廣告對研究“新文化叢書”的價值。(8分)
中華書局于1912年元月由陸費逵先生在上海創辦。建局之初,奉行“開啟民智”的宗旨,抓住歷史機遇,迅速崛起,成為近代中國大型綜合性出版機構之一。幾十年間,陸續出版了《辭海》《四部備要》《古今圖書集成》等具有深遠影響的書籍和刊物,享譽海內外。“新文化叢書”是中華書局為呼應新文化運動,自1920年推出的一套叢書,于六七年中出版近數十種。
新文化叢書部分品種
回到這道題目,如何評析這則廣告對研究“新文化叢書”的價值,書局君找到了網絡上流傳的答案供大家參考,也歡迎讀者朋友們在評論區一同討論:
這則廣告是研究“新文化叢書”一手史料,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但也有局限。
首先這則廣告呈現出版背景與意圖:1920年處于新文化運動深化階段,思想傳播需求旺盛。廣告中的“專供中學以上學生及各專科家必備之參考”“風行全國”,結合當時新文化運動推動新思想普及,知識界對學術、思想類書籍需求大的背景,可看出叢書呼應時代,旨在傳播新文化、服務知識群體,助力研究叢書與新文化運動的關聯。
其次,這則廣告也反映出叢書內容與特點:廣告提及“經濟學、文學、哲學、社會問題各名著”,契合新文化運動倡導科學、民主,涉獵多學科知識的特征,能輔助研究叢書知識構成以及其對新文化領域的覆蓋。
最后,這則廣告見證了當時的文化傳播與出版生態:中華書局是民國重要出版機構,廣告作為商業推廣,反映其對“新文化叢書”的營銷。當時新文化運動中出版業是思想傳播重要載體,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等是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可用于研究新文化思想傳播的商業路徑、出版機構在思想推廣中的作用。
但由于其是一則廣告,廣告為商業宣傳文本,存在“美化”傾向,如強調“風行全國”“必備參考”,可能夸大叢書影響與質量。所以研究時需結合叢書原著、同時代書評、出版檔案(如中華書局發行記錄)等進行互證,才能全面、客觀還原“新文化叢書”的歷史面貌。
綜上,這則廣告為研究“新文化叢書”的出版背景、內容特點、社會影響及民國出版生態提供關鍵線索,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但需辯證分析,結合其他史料進行深化研究。
坦白說,對于高中生,這道題想拿高分并不容易,背后反映出的是高考歷史的考察方式越來越活,傳統印象中歷史就是死記硬背早已成為過去。
回顧2025年高考歷史,多地考生反饋,這次高考歷史難度大增主要體現在題干中文言文含量大幅提高,“材料一個比一個冷門”,光讀題審題就花費了大量時間,導致最后“根本答不完”。有的選擇題題干中直接引用了《資治通鑒》《明實錄》《史記》等古籍原文,還有題目引用了未斷句標點的清代奏折原文,甚至有些題目連選項都是文言文。考生們需要在大段史料中快速提取關鍵詞,理解出題用意,選出正確選項,對考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和史料研讀分析能力提出了不小的要求。
高考歷史難上熱搜
學歷史,必讀史料
雖然考生們戲稱“歷史給我道歉”,但高考歷史難度的提升,并非是命題人故意為難考生們,而是新高考改革對歷史學科新要求的必然體現。《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2年修訂)》中提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其中,史料實證是“諸素養得以達成的必要途徑”。
史料實證就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高考越來越注重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新高考歷史卷總分100分,涉及史料的試題約占80分。考查方式也越發靈活,不少高中學生和歷史老師反映,過去總結的一些出題規律和做題技巧逐漸“失靈”,死記硬背更是萬萬不能,必須從根本上提高核心素養,而拋開史料實證能力,其他素養都是空談。
2025年高考歷史北京卷選擇題部分前6題為關于中國古代史的考題,其中有5題的題干使用了文言文史料:
要對史料進行辨析,首先要讀懂史料。讀懂中國古代史料的前提是讀懂文言文。所謂“文史不分家”,只有熟練掌握了文言文閱讀能力,才談得上對史料的辨析與運用。雖然2025年高考難度大,但也有部分學生表示,考查的知識點并不生僻,可見史料研讀能力是取得高分的制勝法寶。
讀史料,這本就夠
鑒于當前中學歷史教學活動中史料信息浩如煙海、內容參差不齊、中學師生難以有效甄別運用的情況,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組織專業研究人員,以“新課標”和部編高中歷史教材《中外歷史綱要》為載體,精心選取400余則與教材重要知識點密切相關的、典型的原始史料,匯編為《高中歷史史料研讀(中國古代史卷)》,直擊教材重要知識點和高考歷史考點,全面提升閱讀、辨析、運用史料的能力,培養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本書主編張帆為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統編高中歷史新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蒙元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從事中國通史、中國史學史教學,著有《中國古代簡史》《元代宰相制度研究》等。他指出:“史料是研究歷史的基礎。無論是從事史學研究的專業學者、講授歷史學科知識的教師,還是學習歷史的普通學生,都需要具有不同程度的史料閱讀、辨析與運用能力。”
本書第一部分“中國古代史史料概述及其閱讀應用”,詳細介紹了中國古代史的史料類別和特點,史料的利用、閱讀和查找方法等,為學生了解和閱讀中國古代史料提供指南。
滑動查看
第二部分以《中外歷史綱要(上)》中的中國古代史課程章節為綱,為每課精選20—30條史料展開解讀,包括原文、出處、注釋、解析等;史料具有針對性,精準對應課本中的知識點。
所選史料經典、可靠,內容豐富,包含了正史、政書、志書、詩文、筆記、碑刻,簡牘等,培養史料互證的意識,鍛煉學生判斷、解讀不同類型史料的敏感度,以及從不同角度解讀歷史事件的能力。
例如漢代實行鹽鐵官營這一知識點,在教材中僅僅有一行字,而究竟為什么施行鹽鐵官營,如何施行的,施行之后產生了什么影響,各方對這一政策的不同看法,都沒有詳細敘述。這就導致很多學生并不理解這一知識點,頭腦中僅有一個抽象的名詞,很容易遺忘。而《高中歷史史料研讀》則通過史料很好地補充了教材中的空白。
教材
《高中歷史史料研讀》
結合史料和前后知識點不難看出,鹽鐵官營的根本目的是緩解國家賦稅的不足(以屬大農佐賦),具體的做法是百姓用官府提供的工作器具煮鹽(因官器作煮鹽),同時官府雇傭原來民間的鹽鐵商人為吏,進行生產管理(除故鹽鐵家富者為吏)。而在鹽鐵會議上,來自民間的士大夫對鹽鐵官營提出了不同意見,認為降低了生產效率(用費不省),增加了百姓的生活成本(鹽、鐵賈貴,百姓不便)和徭役負擔(發征無限)。可見,兩篇經典史料就能夠讓學生對“鹽鐵官營”這一知識點形成更全面、深入的理解,形成辯證分析歷史問題的思維,同時培養了從大段史料中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
而今年湖南卷的一道材料題恰恰考到了“鹽鐵專營”的問題,并且引用了《鹽鐵論》的原文,成為今年歷史高考最受爭議的難度題之一。像《鹽鐵論》這類冷門古籍,許多考生從來沒有聽說過,但是,如果你讀過這本《高中歷史史料研讀》,不但會知道《鹽鐵論》是一本什么樣的書,解答湖南卷的這道材料題也是手到擒來。
本書還配有練習冊,練習題設計科學嚴謹,遵照高考命題原則,以提升高中生的史料實證能力和高考實戰能力。
積累史料的同時,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根據使用本書的一線老師們反饋,這本書在訓練史料研讀能力的同時,對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水平也大有裨益,可謂一舉多得。
本書共選編了400余則史料,每一則史料都是原汁原味的文言文,內容豐富,篇幅短小,包含各種各樣的文言語法現象,且每則史料后都有簡注和解讀,幫助學生從文字到內容進行梳理。400余則史料讀下來,文言文閱讀量不可小覷,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2025年高考已成定局,而未來幾年高考歷史題的命題趨勢應該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對史料研讀能力的考查力度恐怕只會加強不會減弱。對于考生來說,從現在起就接受歷史高考的難度,提升史料研讀能力,才是制勝法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