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榮昌街頭,一家不起眼的"蒼蠅館子"里正上演著暖心一幕。區(qū)委書記高洪波掏出手機掃碼付款時,手機殼上還沾著上午走訪企業(yè)時的灰塵。這份帶著煙火氣的賬單,不僅記錄著青椒魚、豆拐子筋等八道家常菜,更折射出"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樸素哲理。
舌尖上的擔當
"我來買單,哪個搶單就不準吃飯"——高洪波這句帶著重慶味的玩笑話,在網(wǎng)絡上掀起熱議。58元的青椒魚、68元的苦幕肚子湯,這些尋常百姓餐桌上的菜肴,此刻成了連接政府與民生的紐帶。當書記的手機二維碼掃出2000元預付款時,掃掉的是官場應酬的套路,掃出的是與民同甘共苦的誠意。華森制藥董事長游洪濤回憶:"書記專門叮囑別浪費,但一定要吃飽吃好。"
小館子里的大賬本
斑駁的墻面、四五張舊木桌,這家夫妻店見證著最真實的市井中國。人均50元的消費標準,恰是榮昌老百姓日常的"幸福刻度"。種豬場場長郭平記得,老板抹掉8元零頭時,書記堅持按1100元實付:"小本生意更該一分不少。"在這張擠著20多人的圓桌上,從豬種培育到生物制藥的產(chǎn)業(yè)鏈代表們發(fā)現(xiàn),原來推動經(jīng)濟轉(zhuǎn)型的會議,也可以飄著紅燒土魚的香氣。
納稅人的反哺邏輯
"我的工資是納稅人給的"這句話被高洪波說得格外自然。在消費疲軟的年月里,公務員的每一次掃碼支付,都是給毛細血管般的微觀經(jīng)濟輸氧。當林其鑫等企業(yè)家看著書記搶單的背影,突然明白:**所謂營商環(huán)境,不就是政府與企業(yè)共擔風雨的情誼?**那盤12元的炒時蔬,比任何招商PPT都更有說服力。
民生經(jīng)濟的溫度計
"自從4月火了以后,游客多了,我們忙得腳不沾地。"老板娘的話讓高洪波笑得欣慰。在榮昌豬品牌響徹全國的同時,書記更牽掛的是市井巷陌里的炊煙。兩桌家常菜吃出了產(chǎn)業(yè)融合的新路子——做種子的與搞制藥的推杯換盞,養(yǎng)殖大戶和加工企業(yè)老板互加微信。這不是簡單的公務接待,而是一場帶著鍋氣的發(fā)展座談會。
1100元的賬單早已結清,但它留下的啟示仍在發(fā)酵:當父母官們真正把納稅人當衣食父母,民生這本賬自然越算越活。那些被鏡頭定格的瞬間——沾著油漬的付款界面、抹零時的推讓、吃完的空盤子,都在訴說一個道理:最好的政策不在文件里,而在老百姓的餐桌上。或許某天,當游客們循著網(wǎng)紅視頻找到這家小館時,會從墻上的合影里讀懂,為什么榮昌的繁榮,總是帶著麻辣鮮香的生活味。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