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小米YU7的爆火,最近,它家的一個小配件——磁吸紙巾盒,也悄悄上了熱搜。
原因在于:這玩意的售價高達169元!
而之所以這么貴,是因為它號稱符合“車規級標準”:能抗90多度高溫,不會變形、不易老化。
聽上去確實挺高端的,但網友們卻順藤摸瓜,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細節:
即小米連紙巾盒都用“車規級”了,為什么核心的車機芯片,卻用了“消費級”的呢?
這不禁讓人好奇——
這套看起來“反差感拉滿”的組合,到底靠不靠譜,能不能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呢?
今天,就從“車規級的標準”說起,跟大家深入地聊聊這個事情。
說到“車規級”,我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概念,還是覺得:這只是“營銷口號”而已,當不得真!
然而,真相可不是如此,它是一套真正有標準、有門檻、有體系的工業規范。
而這個規范,主要由國際標準組織 AEC(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uncil) 設定的,受到了全球車企的認可。
其中最常見的就是 AEC-Q100,這是衡量車載芯片質量最權威的門檻。
而這個標準有多苛刻呢?
首先,必須能承受極端溫度的考驗。
簡單來說就是:
車規級芯片通常要在 -40℃ 到 +125℃ 的環境下穩定運行,遠遠超過普通消費級芯片的 0~70℃。
其次,車機芯片要抗震抗潮抗輻射。
說白了,它得能在發動機振動、陽光暴曬、濕度變化、電磁干擾等情況下依然穩定不掉線。
此外,它的壽命要求也更長。
常規的車用芯片,至少要保證 15年穩定運行,不像手機那樣三五年就換。
不僅如此,AEC-Q100 要求:
每批次都經過“燒錄驗證”、“熱循環測試”、“靜電沖擊測試”等一系列驗證流程,遠比消費級出廠嚴苛。
而之所以這么嚴格,不是因為吃飽了撐的,是因為汽車是半封閉空間下的高速機械。
出一次故障,輕則系統宕機,重則直接關系安全,根本容不得出錯。
所以從主機廠到Tier1,再到整車交付,整個汽車行業都要求關鍵器件必須是“車規級”的。
聽到這你可能就更困惑了——
那為啥小米敢用“消費級芯片”來支撐車機系統?之前有過先例嗎?
聊到這個問題,說實話,小米這次敢這么干,還真不是“異想天開”。
因為在它之前,也確實有車企用過“非車規級芯片”,來做車機系統,而且不止一家。
比如特斯拉早期的Model S和Model X,就采用過英偉達Tegra系列芯片。
這是標準的消費級SoC,本質上跟當時平板電腦用的差不多。
部分國產新勢力的第一代車型,也用過魔改版的消費級芯片——
雖然很多資料說是符合車規級的,但嚴格來說只是“增強級”,和正規的車規級有差距。
這些先例說明什么?
說明了在汽車上,使用消費級芯片是可能的。
尤其是車機娛樂系統,只要散熱跟上、環境控制得好,短期不會有太大問題;
但另一方面,這種方案也埋出現過隱患。
比如特斯拉的“E-MMC閃存門”事件——因為Tegra芯片的NAND閃存老化,導致大批車主的中控屏失效。
不僅如此,2020 年的時候,美國國家高速交通安全局 NHTSA ,對特斯拉展開了一項調查:
說用了英偉達 Tegra 3 的特斯拉車型,存在嚴重的故障隱患。
可能會因為媒體控制單元故障導致后視的攝像頭、除霧功能還有轉向燈工作失效。
所以你看,小米用消費級芯片做車機,并不稀奇。
但歷史經驗也說明了,這事還是有風險的,能不能兜住,有點難說。
而小米,真的有這個底氣嗎?接下來我們再說說它的選擇。
實話實說,你要說小米完全不符合“車規級”,那也是亂說。
因為它用了一種“曲線救國”的方案,使得整塊“核心控制模塊”達到了車規級認證。
什么意思呢?
簡單來說就是:
它把芯片封裝在一個更大的主控模塊里,再配合電源、散熱、防護等手段,讓整個模塊通過了 AEC-Q104 的認證。
也就是說,它不是把芯片升級成車規級,而是把芯片“藏進了一個車規級的外殼”里。
這種方式,在技術上是合理的,在車機這種“非關鍵控制域”里,也不是沒人用過。
小米有沒有這個能力把控好?坦白說,還得繼續觀察。
畢竟,車規級不是光靠“測過一次”就行,它考驗的是——十年如一日的穩定性。
而這個,恰恰是最難的部分。
總的來看就是:
小米這次的做法,說不上“草率”,也談不上“冒進”。
因為用“消費級芯片”搭配車規級模塊,技術上確實能跑通,也不是第一家這么做的。
但能不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這件事,可能要觀察觀察再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