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出版社這波“反向帶貨”,把科學的臉都打腫了!
2025年7月5日凌晨4點18分,無數人緊盯著手機屏幕等待一場“海底爆炸引發日本沉沒”的末日場景——這是漫畫《我所看見的未來》再版書中被出版社標注的“精準預言時間”。
最后,鹿兒島僅發生5.4級普通地震時,這場鬧劇終于被科學現實證偽。
荒謬的是,預言破產后,這本漫畫銷量反而暴漲近20倍,截至 2025 年 7 月 4 日,該漫畫紙電版本合計銷量達 106 萬冊。香港地區中文版因社交媒體恐慌情緒蔓延,6 月單周銷量環比增長 150%,部分書店單日售罄需緊急補貨。
出版社證實,《我所看見的未來》的二手平臺價格被炒至原價 20 倍,而該書原價約 1 萬日元,這意味著二手書價格一度達到 20 萬日元左右,約合 1 萬元人民幣。
這是被篡改的夢境還是精心設計的營銷陷阱?
漫畫家龍樹諒恐怕從未想過,自己1999年記錄的夢境會在26年后成為全球熱搜。
她在2025年6月出版的自傳《天使的遺言》中澄清:原書僅模糊提及“2025年7月可能發生災難”,而引發軒然大波的“7月5日凌晨4:18”“日本1/3國土沉沒”等細節,全是出版社飛鳥新社2021年再版時擅自添加的營銷噱頭。
更被人扒出,舊版封面“2011年3月大災難”與東日本大地震的時間巧合,被出版社包裝成“預言應驗”的標簽,卻刻意隱瞞作者當年僅是趕稿時隨手標注的事實。
龍樹諒
這種“幸存者偏差”的話術,配合社交平臺算法對恐慌內容的優先推送,使得“15個預言13個成真”的偽科學標簽在TikTok等平臺獲得超1億次播放。
災害焦慮的精準收割鏈條
出版社的營銷團隊深諳災難經濟學。首先鎖定日本民眾對311地震的集體創傷,通過添加具體災難描述激活恐懼本能——防災包銷量隨即激增300%;
其次針對神秘學愛好者,將漫畫歸類為“超自然現象”,登頂亞馬遜相關類目榜首;
最后炒作“初版書因311地震溢價10倍”的歷史,誘導投機者囤貨。
這種跨圈層滲透形成完美閉環,香港等地赴日游客退訂率超50%、旅游業損失預估達5600億日元時,出版社卻通過限量發售和“末日主題”周邊衍生品,狂攬3.8億日元直接利潤。
科學辟謠跑不過恐慌傳播
日本氣象廳早在5月21日就召開記者會,強調“精準預測地震純屬謠言”,但辟謠信息的熱度不足謠言的零頭。
究其原因,出版社利用了科學傳播的“時間差陷阱”:在7月5日前,通過社交媒體病毒式傳播完成恐慌蓄能;待預言日過后,即便東京大學教授羅伯特·蓋勒公開駁斥“利用科學手段預測地震是不可能的。”二手市場早已完成割韭菜的最后一環。
作者龍樹諒的澄清書《天使的遺言》雖然明確劃清界限,卻被出版社以“作者爭議”為由二次炒作 ,印證了傳播學中的“逆火效應”:越是澄清,越引發公眾好奇。
流量經濟的倫理困境
這場鬧劇的本質,是資本對公眾脆弱心理的系統性剝削。當日本氣象廳長官野村龍一反復強調“地震預測仍是世界難題”時,社交媒體卻更樂意推送“末日直播”的獵奇內容。
算法不會區分科學與謠言,只會忠實放大能帶來點擊的情緒。
而出版社的“成功”,恰恰在于將災害記憶轉化為可量化的流量指標——恐慌值越高,轉化率越漂亮。
書架上積壓的《我所看見的未來》,是消費主義異化的最佳注腳。
當我們嘲笑“預言信徒”時,或許更該警惕:下一個被流量選中的“龍樹諒”,可能正躲在某條熱搜的標題里伺機而動。
畢竟在這個時代,比災難更可怕的,永遠是準備好收割恐慌的資本劇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