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了一堆"高級文獻",卻暴露你根本沒讀懂
正在菜市場幫丈母娘挑土雞的老王手機震動,去年這時他也在改職評論文。屏幕上張工留言:"你說白皮書用不得?我今年引的全是省統計局年鑒??!"
薅著雞脖子的當口,老王想起市研究所的徐姐。她論文里引用了七篇《重點行業能耗分析報告》,評審會上被追問:"為啥連續三年用同源數據卻得出相反結論?"全場安靜得連PPT翻頁的電流聲都聽得見。
在期刊社干了八年的老趙有職業病:看見參考文獻頁碼超三位數就胃疼。上周某能源集團總經濟師投稿,前二十條注釋清一色紅頭文件編碼,像排隊軍訓的士兵。老趙直接給副主編批了句"此人可能更適合文印室"。
最危險不是從知網扒文獻,而是扒都扒得沒水平。知道省廳課題參考文獻庫啥樣嗎?真正深耕領域的人,引用省級年鑒會精確到條目編碼,引行業報告必查數據采集口徑,像老中醫問藥材炮制火候一樣認真。
昨天校評審會,位立領衫老先生突然舉起論文問:"你的對策建議怎么和政府公報第五部分有86%的重合?"我數著窗外梧桐葉等他回答,眼看掉了七片葉子,人還沒吭聲。
最近發現個現象:能把市級社科基金申請書改出學術味的作者,往往同時在準備經濟師材料。這種人引文獻時會突然來句"2023年第三季度該指數經筆者重新測算應為..."——瞧,這就是評審找的"活人味"。
論文寫到卡殼的深夜,不妨停下來把參考文獻單獨看看。如果滿眼都是官網鏈接或單位內刊期號,建議現在就下樓買包煙——明早肯定要接復審電話。
評論區留個燈謎:都說要"帶著問題找文獻",那踩著文獻找問題的該怎么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