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徐慶 劉承源 瀘州報道 實習生 孫思淼
7月的瀘州,這座坐落于長江與沱江交匯之處的川南明珠,在高溫的天氣下更顯悶熱。在合江黃氏壩遺址上,30名選手頂著酷暑,將手中的洛陽鏟用力鉆入腳下的土地,炙熱的太陽光線直射而下,但他們未顧得上擦落鬢邊的汗水。
再來到西南醫科大學的體育館中,容納著數十人的會場寧靜如水,只聽見噴水壺、刷子等工具發出的細微聲響。一張張工作臺依次排開,臺上之人正心無旁騖,將全部關注集中到手下等待被修復的文物上。不久后,這里將有一件件被修復好的書畫、青銅器、瓷器亮相,展示著“文物醫生”的技能水平。
7月6日,2025年全國行業職業技能競賽——第二屆全國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在四川瀘州市落下帷幕。現場,293名選手經過兩天的激烈角逐,共產生一等獎6名,二等獎24名,三等獎59名。其中,來自四川的參賽選手們表現優異,在一、二、三等獎均有斬獲。
任俊鋒拿下一等獎 攝影 徐慶
“喜歡就加入吧!但是一定要熱愛,要有堅韌不拔的精神,歡迎更多年輕人成為我的同事。”手捧著紅彤彤的獲獎證書,來自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任俊鋒拿下了金屬文物修復師項目的一等獎。在比賽的間隙,任俊鋒接受了封面新聞的專訪,談到了自己長達15年的文物修復生涯。而來自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的楊平,與四川博物院的曹元元也面對鏡頭回憶了自己在這個行業十余年的歲月。
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修復時光中,“文物醫生”們如何耐住寂寞,坐住“冷板凳”?面對記者的提問,他們的回答不盡相同,卻也不約而同地談到了一點,那就是——唯有熱愛,可抵歲月漫長。
任俊鋒在修復青銅器 圖據主辦方
扎根文物修復領域十余年
“因為熱愛,所以堅持”
一張張工作臺在寬闊的室內場地中排開,上面擺放著刷子、打磨器、棉簽、專業試劑等各類的工具,一件破損等待被“療傷”的青銅器,和一雙巧手。這些,就構成了2025年全國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中,金屬文物修復師項目的全部內容。在過去的數十個小時內,任俊鋒和楊平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這里度過,在他們身旁,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的“文物醫生”。
15年扎根文物修復一線,修復文物逾千件,青銅器就像任俊鋒的“老友”一般,與他朝夕相伴。從出現在春晚上的“青銅大面具”,到造型獨特的青銅扭頭跪坐人像……如今三星堆博物館展示的多件青銅器中,任俊鋒都曾深度參與過修復工作。
同樣,對三星堆有著極高關注的文博迷們,想必不會對楊平的身影感到陌生。他曾參與過近年三星堆遺址3至8號祭祀坑中一些大型青銅器的文物提取工作,包括頂尊跪坐人像、上過春晚的“青銅大面具”等。相較之下,許多網友結識曹元元,是因為她筆下所畫的小動物,但深入了解后,才知道她在繪畫師的身份之外,更是一名文物修復師。
楊平在比賽現場 攝影 李雨心
“這次修復的這件漢代的青銅器,還挺讓我印象深刻的,因為難度挺大的。”在比賽場地外,任俊鋒這樣說道。細看這件“生病”的文物,不僅胎體很薄,方足和下腹部都缺失特別多,需要任俊鋒靠雙手來一點一點補全。
雖然難度很大,但比賽現場的任俊鋒,動作一氣呵成,流暢而干練,這都來源于數年如一日的累積。就如任俊鋒所言,從事文物修復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從入門到精通,除了要有悟性去悟,長時間的練習更是根本。“沒有捷徑可走。”
楊平在修復青銅器 圖據主辦方
而對楊平來說,當他打開比賽的文物箱時,他覺得自己抽到了全場最小的一件青銅器。“文物的變形比較嚴重,這件青銅器的矯形要相對復雜一些。”這位大學畢業后就進入三星堆博物館,在文物修復領域辛勤耕耘了13年的從業者,用火熱的匠心,讓冰冷的青銅器重獲“新生”。
“10多年的職業生涯,也常有人問我,覺不覺得乏味枯燥。我經常說,‘為何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因為熱愛,所以堅持。”楊平這樣說道。同樣,對于曹元元來說,選擇進入文物修復行業的每一日時光,她從未覺得“難熬”。
“從進入文物修復行業起,我從未想過改行,我想要在這個行業一直待到老。”曹元元談到,剛入行時,更多的是在學本領,可與文物朝夕相伴的日子里,這些“生病”的歷史珍寶就像她的老友和親人一般,牽動著她的心弦。“當它們不舒服了,我就很想幫他們恢復到健康的狀態。”
曹元元在修復瓷器中 圖據主辦方
修復路上良師相伴
“不僅學到技藝,還有對文物的熱愛”
長達兩日的激烈角逐,當選手們在場內屏氣凝神,全身心投入到修復的文物中時。在場外,還有一批焦灼的人群在守候,因為場內正在比拼的選手,正是他們的徒弟。其中,就有曹元元的師父,來自四川博物院的資深文物修復師衛國。
如今,很多高校陸續設立了文物修復相關專業。但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文物修復大多是通過“師父帶徒弟”的形式,一代代傳承下來。而不少從高校走出的學子,在進入行業后也會遇上影響自己一生的師父。譬如任俊鋒和楊平,也是這樣。
“我是從2010年開始,跟隨四川省著名的青銅器修復專家楊曉鄔先生,開始學習青銅器修復。”任俊鋒的師父楊曉鄔,幾乎一輩子都在與三星堆遺址出土的文物打交道。青銅神樹、青銅大立人、黃金面罩、黃金權杖……三星堆遺址出土的成百上千件青銅器,一大半是他親手修復的。
而楊平師從的,是2022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郭漢中。不久前,郭漢中還獲得了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稱號。“從2012年畢業后到三星堆博物館參加工作,我一直跟著郭漢中老師學習青銅器、陶瓷器的修復。”楊平提到。而從師父的身上,他不僅學到了精湛的技藝,還有師父對文物修復的這一項工作的熱愛。“同時,更加靈活地去處理文物修復中遇見的問題和困難。”
盛夏的瀘州,室外文物一度達到了37度,但在炎熱的天氣中,曹元元的師父衛國仍在場外等候。此前,曹元元曾向記者提起過,大學就讀文物保護與修復專業的她,在一次全國文物修復研討會議上結識了恩師衛國,便從千里之外的上海來到四川博物院實習,之后順利轉正,曹元元還是衛國的第一個徒弟。
“我的師父真的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師,很細心周到。我比賽的這兩天,他每天都在外面站著,從早晨到晚上。”曹元元說道。她的師父衛國,有著近三十年文保工作、十幾年文物修復工作的經歷,無數個石刻、陶瓷珍品在衛國的手上煥發新生。“因為有師父在,我覺得我從業至今都比較順利,進入了一個可以終身投入的行業。”
陶瓷文物修復師項目比賽現場 圖據主辦方
從生疏到嫻熟,從萌新到資深,從徒弟再到師父……在此次技能大賽的賽場,出現不少年輕的“05”后、“00后”,他們帶著稚嫩的臉龐、好奇的雙眼,走入了文物修復行業,成為修復技能傳承的新一代,一如十余年前的任俊鋒、楊平,還有曹元元。
“未來,我想從事古建筑行業,更加去加深了解它。”比賽現場,此次大賽最年輕的選手、年僅19歲的張玥,這樣對記者說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