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車在公路疾馳,沿途少有車輛,目之所及是連綿起伏的雪山與純凈的湛藍天空。此情此景,一度令人心生疑惑:這片遼闊寂靜、人煙稀少的高原之上,竟也沉睡著歷史的遺跡?
近日,國家文物局組織的“雪域瑰寶映文華”西藏文物保護利用成果主題宣傳活動走進西藏,記者跟隨普查隊員的足跡,記錄他們以腳步丈量雪域穹極、用赤誠擔當叩醒文明記憶的普查日常。
越野車停駐路旁,眾人沿318國道旁的斷崖陡坡下行,凜冽江風裹挾著雅魯藏布江的濕氣撲面而來,遍布河灘的瑪尼堆如凝結祈愿的微型堡壘。回首處,風塵仆仆的普查隊員與崖壁上的石刻赫然相遇。
位于拉薩市尼木縣的塔瑪摩崖石刻是此次“四普”新發現的點位,包含兩處塔瑪摩崖石刻點和一處塔瑪巖畫點。2023年底,吞巴鎮的工作人員在開展城鄉環境綜合大整治時發現了這處文物點,并將線索提供給了普查隊員。
其中,塔瑪1號摩崖石刻主尊像為高浮雕釋迦牟尼像,拉薩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隊隊員益西曲珍介紹,“結合巖石寬度、造像高度、鑿刻技藝等信息判斷,該造像具有典型的明代宮廷造像特征。”這一發現,不僅是明代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密切往來、漢藏文化深度交融的生動實證,更深化了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與發展的認知。
記者在距石刻不遠處看到了塔瑪巖畫,密點敲琢的鑿刻技法讓鹿、牦牛等動物形象躍然石上。巖畫是古代藏族先民記錄在石頭上的象形史書,它揭示著古代先民的生產勞動、社會生活、審美觀念等豐富信息,是人類由蒙昧走向文明歷程的生動圖解。在益西曲珍看來,雖然尚未確定年代,但此類巖畫在尼木縣這樣的傳統農區實屬罕見,其分布通常與牧區環境相關聯。
誠如益西曲珍所言,普查隊員在牧區的文物調查成果同樣振奮人心,記者跟隨普查隊員的足跡來到山南市浪卡子縣境內的推瓦熱拉巖畫群。
420余塊畫幅,30余種圖案,分布在長約1000米的崖壁上。畫面中,手持弓箭、矛、火把等工具的獵人身姿矯健,鹿、狗,以及其他小動物奔騰躍動,粗獷原始的筆觸,勾勒出千年前先民的生活場景與精神世界。巖畫群的數量、規模及良好的保存狀況,使之成為西藏地區“四普”中又一重要的新發現文物點。
為開展外業采集工作,山南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隊第三組組長旦增巴珠帶領組員走遍了全市每一處巖畫點,他向記者講述了這處巖畫群的發現經過:“我們在另一處地點完成巖畫信息采集后,邀請媒體進行了宣傳,然后群眾在刷手機時偶然看到了相關視頻,反映他們這邊也有相同的‘圖案’,我們到這個點以后,看到這邊巖畫數量驚人。”說到此處,旦增巴珠仍難掩激動。
當地群眾是文物普查工作里最靈敏的“雷達”和堅實后盾,隨著文物普查工作的深入,越來越多的群眾加入保護文物的行列。放牧途中,他們眼尖心細,發現文物線索便第一時間熱心告知普查隊員;山路崎嶇,有人主動請纓,熱心充當向導;更有牧民為了守護文物不受侵擾,特意將自家的放牧點轉移到文物點附近進行看護。
在海拔約4600米的帕日墻日墓地,記者見到了那曲市羌塘女子文物普查隊幾位年輕隊員。高原寒風刺骨,當地群眾的溫暖支援卻從未缺席——隊員們時常會借宿牧民家中,更不時收到珍貴的“高原投喂”。隊長次仁曲措笑說:“我們經常要在野外調查一整天,路上只能攜帶礦泉水和方便面,有時運氣好碰上附近的村民,他們得知我們在進行文物調查,總會熱情地塞給我們熱乎乎的牛奶、醇香的酥油茶、自家炸制的油餅……”
截至目前,羌塘女子文物普查隊已經走遍了那曲市11個縣區、100多個鄉鎮,行程累計達5萬余公里,完成了800余處不可移動文物點的實地調查工作。
“如果沒有這次‘四普’,我可能不會走遍那曲所有行政村和自然村。過去總說那曲是無人區,這次我們走下來就覺得,其實這里不是真的無人區,幾千年前已經有祖先生活在這里了。”隊員拉姆西措說道,那曲是她的家鄉,作為普查隊員親身經歷家鄉的歷史,拉姆深感榮幸與自豪。
車輛一路顛簸,翻越埡口、路過湖泊,高原靜默不語,文明的火種卻蟄伏在凍土之下、巖壁之間,等待著被文物普查隊員重新喚醒,向世界展現最壯闊的歷史注腳,訴說這片土地上,人與自然、過去與未來,早已血脈相連。
(圖文來源于“中國文物報”,侵刪)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場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會參與,人人盡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