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電車為了強調科技感,在車機系統方面越做越復雜,將車上的諸多功能集成在車機系統中,看起來很酷炫,然而業界人士指出這種為了智能化而智能化的做法,其中一個原因卻是為了降成本,而所謂科技感不過是掩飾省錢的借口而已。
一直以來電車將中控屏做得更大,取消傳統汽車沿用的實體鍵,曾被認為這將車內做得更簡潔,而車主可以通過中控屏控制車內的各種功能視為時尚,然而隨著投訴的增加,這種做法卻讓電車成為被投訴最大的原因之一。
根據分析機構J.D.Power公布的分析報告指出,中控屏已成為諸多車主投訴最多的問題,原因是中控屏集成的功能過多,導致車主在日常用車中操縱車內功能變得復雜化,例如調節車內空調溫度就可能得翻兩層乃至三層菜單,其他一些功能甚至可能要翻五層,原來實體按鍵操作一個功能只要兩三秒,用中控屏操作可能需要數十秒,簡單的事情復雜化。
更重要的是這種用中控屏操作車內功能的做法,大幅增加了發生事故的風險,特別是車主在高速公路駕車的時候,此時路況瞬息萬變,而駕駛員還要在操作車內功能耗費數十秒,分分鐘可能導致車毀人亡的事故。
正是有鑒于此,歐洲的Euro NCAP(歐洲汽車安全評鑒協會)已將實體按鍵納入安全評級,要求進入歐洲市場銷售的汽車轉回實體按鍵,更可以看出這種將車機系統復雜化的做法對安全的影響太大,歐洲考慮到安全而要求汽車重拾實體按鍵。
那么為何汽車企業在明知車機系統復雜化可能增加事故的風險,汽車企業仍然積極取消實體按鍵,而將這些功能集成于車機系統呢,有業界人士給出了答案,指出將諸多功能集成在車機系統中,美觀設計不過是表象,更重要的是為了降成本。
業界人士指出實體按鍵的成本比用車機系統控制車內功能要高得多。以空調控制為例,控制面板就得要100元以上,因為控制面板上的表面塑料板要錢、后面的觸控鍵等都要錢,而且還需要一塊小的液晶顯示屏,而這些觸控信號連接到空調壓縮機、風機等等都需要專門的線路和信號轉換等,它的成本就更高了。
傳統汽車企業的功能控制就更為豐富了,而且越是豪華車,功能就越豐富,這些實體按鍵都需要在車內的諸多位置安裝,這都要設計師費心思地在車上合理布設,而胎壓、發動機故障等還需要在儀表板上顯示,這些成本都比他們集中放在中控屏上操作以及顯示要高得多。
除此之外,采用實體鍵,汽車企業還需要進行復雜的測試,確保這些按鍵是否能滿足10年以上的使用壽命,按壓的力度、手感等是否符合人體工程學,采用的材料是否舒適、耐磨,與車內的設計是否適配等,這都需要耗費時間和金錢,比電車啥都用中控屏搞定要貴得多。
可以看出汽車企業啥都用中控屏控制,并不簡單是為了美觀、為了科技感,其中成本是他們考慮的另一大因素,顯然這樣的說法與汽車企業的宣傳大不一樣,其實這也無可厚非,畢竟汽車企業還是要賺錢的,只是如今車主的使用情況說明這種用中控屏控制車內功能的做法卻面臨著巨大的安全風險,對于汽車來說安全高于一切,汽車企業還是回歸實體按鍵吧,畢竟這是傳統汽車企業百年來的經驗教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