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兒農歷六月十二,老輩人盯著天——三伏旱不旱,就看這日晴雨。
“六月十二龍曬鱗,四十五天沒雨淋”,這話在村里傳了幾十年。
日頭毒得扎眼,王大爺蹲墻根直嘆氣:“龍王爺怕不是要曬鱗了?
”年輕人嘀咕:“老話能準?
去年還說準了呢!”去年六月十二大晴天,三伏天雨水少得可憐。
村東頭老李家玉米葉卷成筒,水泵晝夜轉,井水都抽淺半米。“要是今兒落點雨,伏里雨水就穩當些。”張嬸邊曬被子邊念叨。
曬伏曬伏,曬的是潮氣,圖的是安心。
棉絮攤在竹匾上,太陽一烤,滿院都是“太陽味”。頭伏吃餃子的習俗,誰家都沒忘。西葫蘆擦絲擠水,雞蛋炒散拌餡,面軟乎得能揪出花。
“頭伏餃子搶頭福,吃了這頓,伏天有盼頭。”李奶奶包著餃子笑。伏羊湯的香味飄過來,隔壁老趙家灶上咕嘟響。
“伏天吃伏羊,以熱制熱排濕氣。
”趙叔舀湯時手直顫——湯太燙。冬瓜湯也沒少做,清清爽爽,喝一口心里的火消大半。老輩人說“夏天常吃瓜,中藥不用抓”,這話在理。
“曬伏”不只是曬衣物,書本文具也攤開,曬走霉氣。孫娃子的作業本曬得平展展,說晚上聞著香睡得甜。子午覺得睡,哪怕瞇二十分鐘,下午干活不打蔫。
老張頭中午沒睡,下午扛化肥直打晃,被老伴兒數落:“跟誰較勁呢!
”最忌貪涼,冰西瓜吃多了,小孫子夜里直喊肚子疼。“外熱內冷最傷脾,伏天莫學年輕人圖痛快。
”村醫王嬸總這么說。有人說老話是迷信,可去年數據擺著:六月十二晴,伏期降雨少四成。
鄰縣統計,伏旱那年玉米減產15%,菜農損失更重。老輩人看天吃飯,攢下的經驗,是刻在農時里的生存智慧。
南方有“六月十二落雨星,伏里雨多谷滿倉”,南北說法各有道理。今兒到底是晴是雨?
曬沒曬鱗?莊稼人心里都懸著。
備水泵、清水渠,不管預兆準不準,提前打算總沒錯。
你們村六月十二有啥說法?
留言聊聊,看看誰家老話最靈驗。農諺是經驗總結,具體天氣還得看預報,別光信老理兒。
愿伏天少點燥熱,多些清涼,莊稼長壯實,日子過舒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