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要到了,村里嬸子們都在琢磨做啥補身菜。頭一個念叨的,是姜母鴨。
老輩人說“夏吃姜,勝參湯”,可鴨肉性涼,配老姜正合適。自家養的鴨,剁塊泡鹽水去血水,不用焯水——土鴨腥氣輕。
鍋燒干,直接下鴨肉煸出油,鴨皮焦香了再停手。這時候放老姜片,得是帶皮的,辛辣味足。米酒、生抽、麻油倒進去,翻兩下就香得人直咽口水。
砂鍋里鋪層姜,鴨肉倒進去,加桂皮八角,開水沒過。小火燜半小時,湯濃了肉軟了,夾一筷子——姜辣鴨香,不膩。
有人犯嘀咕:夏天吃姜母鴨,會不會太燥?
隔壁張嬸說:“我家吃了二十年,姜中和了鴨的涼,夏天吃正好。”第二道,荔枝酒釀雞蛋。
荔枝選當季的,剝殼去核,甜水直往手心里淌。酒釀煮熱乎,打兩個土雞蛋,攪成蛋花。最后把荔枝丟進去,煮兩分鐘就關火。
甜酒釀的醇,荔枝的鮮,雞蛋的嫩,混一塊兒直勾人。李叔家小孫女最饞這個:“奶奶,明天還做不?
”第三道,黃芪紅棗雞湯。
得挑散養的老母雞,肉緊湯濃。雞剁塊焯水,砂鍋里放黃芪、紅棗、幾片姜。水要一次加夠,大火燒開轉小火,慢燉兩小時。
湯面浮著層油花,黃澄澄的,聞著就補。王大爺有老寒腿,每回喝這湯都念叨:“這味兒,和我媽做的一樣。”有人問:黃芪放多少?
村醫說:“五片到八片,多了苦,少了沒勁兒。”三道菜各有講究。姜母鴨補而不燥,荔枝酒釀潤而不膩,黃芪雞湯暖而不滯。
去年伏天,二嬸家做了這三道菜,一大家子吃了沒一個上火的。
數據擺這兒:鴨肉蛋白質占20%,比雞肉還高些;荔枝維生素C每百克30毫克,補得快。可也有人糾結:荔枝選妃子笑還是桂味?
有人說都行,有人偏要桂味甜——這事兒,還真沒個準數。補身不在貴,對味才是對。老輩傳下來的法子,哪有那么多講究?
合自個兒口味,吃著舒服,就是好。想知道更多家常補身菜,點個關注不迷路。
注:食材分量可按口味調,特殊體質吃前問問大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