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是科學,還是一門帶著偏見的解釋學?在這本書里,劍橋大學經濟學博士張夏準用“吃飯”的方式,把這個問題端放到了餐桌上。他把牛肉、面條、巧克力等日常食物作為引子,揭示了在南方的經濟邏輯與制度張力。從自由貿易、產業升級,到制造業、自動化,每一道“菜”都是一場關于世界運作方式的深度討論。
自由貿易是全球化的信條,也是國家間博弈的戰場。表面上看,自由貿易讓各國各盡所長,互利共贏,但張夏準指出,這種理想狀態在現實中難以成立。原因在于,比較常見的優勢把發展中國家困在低端原材料出口的陷阱里,讓它們難以實現產業升級。歷史上、英美日等強國無非是先通過關稅保護我國“幼稚產業”,發展成熟后才轉而吹吹自由市場。這種“踢開梯子”的行為,使得后面國家在追趕的路上始終背負沉重壓力。
過度保護,又容易導致效率低下、相反下降,走向另一個極端。這揭示了自由貿易的核心悖論:理論上“共贏”,實踐中“有贏就有輸”。自由貿易既是目標,也是權宜之計,不同國家不同發展階段,注定無法用一個理論統一解釋。
張夏準對制造業的辯護同樣犀利。在后工業社會的敘述中,金融、科技、旅游等服務業成為“高大上”的代表,而制造業則被視作落的產業。但他提醒我們,瑞士、新加坡等所謂的“服務業強國”其實是人均制造業產值世界領先的工業強國。制造業不僅有產業,更技術創新和建設發展的核心所在。服務業的繁榮,往往依賴于背后的強大制造基礎。
因此,那些試圖繞過工業化、直接“跳躍”到高端服務業的國家,比如印度、盧旺達,最終往往事倍功半。即使是美國和英國,“過度去工業化”導致金融泡沫膨脹,實質上經濟空心化,同時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造成了代價。張夏準由此提出了一個重要判斷:制造業不是時代的遺產,而是未來的基礎。
技術進步不會“無工可打”?這是本書關注的核心戰場。作者不否認人工智能、自動化會使某些陣地消失,但他強調另一個,只要政策設計合理,這些變化反而會創造更多的工作。歷史已經證明: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會淘汰舊陣地,但也催生新的職業、產業和需求。比如自動化紡織讓工人變少,卻也催生了設備制造、維護、軟件開發等讓新的戰隊。
他提醒我們,技術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制度安排。如果能提供充分的失業、技能培訓與教育轉型,自動化就不會帶來恐慌,反而能帶來更高效的勞動保障分工與社會發展。關鍵在于政府是否愿意介入市場,承擔協調與撫養責任。
整本書的最大特色,以“吃”這個具象而內涵的載體,代替晦暗的圖表與模型,讓讀者在一餐飯之間理解全球政治經濟的大趨勢。張夏準既是一位學者,也被譽為一位廚藝大師。他不相信經濟學只有唯一正解,而各種理論就像食物,混搭得當才算營養均衡。優秀的經濟學家,正如頂尖的廚師,共收并蓄、調和矛盾,而不執著于飲食。
對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價值在于打破對經濟學的“權威幻覺”。它不是一門預示術,而是一種開放的思維方式,一種理解世界的語言工具。真正重要的,不是相信哪一種理論,而是擁有選擇、比較、批判、融合的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