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中之人》?(散文)
文/圖/悟喜(寧夏)
人總是容易看見別人臉上的黑痣,卻看不見自己鼻尖上的墨漬。我們手持明鏡,卻只照他人,不肯自照。每每指責他人之非,聲嘶力竭,殊不知那聲音在旁人聽來,恰似烏鴉聒噪,而自己渾身漆黑,卻渾然不覺。
細想起來,人之所以缺乏自知之明,大抵是因為照見自己需要直面靈魂的勇氣。指責他人何等容易,只需張開嘴,讓刻薄的字眼如污水般潑灑;而反省自己卻如吞針,每一根都扎在心上最柔軟處。于是人們寧愿做那站在豬背上的烏鴉,居高臨下地挑剔著豬的黑,卻忘記自己的羽翼同樣黯淡無光。
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場景:某人抱怨鄰居吵鬧,自己卻在深夜高歌;批評他人吝嗇,卻從不肯施舍分文;嘲笑朋友愚鈍,卻不知自己的見解淺薄如碟中之水。這種眼光向外的習性,使我們成了自己最陌生的陌生人。
想起蘇軾登廬山時寫下"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千百年來,人們笑他當局者迷,可誰又能真正跳出自我,看清自己的局限?我曾見過一位嚴苛的導師,終日挑剔學生粗心,直到某日他自己的論文因錯字被退回,才沉默良久,嘆道:"原來我罵的,竟是自己。"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這種自我審視的智慧,在當今浮躁的時代尤為珍貴。真正的成熟,不在于你指責了多少人,而在于你能正視自己多少不足。當你準備批評他人時,不妨先問問:我是否也有同樣的毛病?這標準是否同樣適用于我?
自知之明不是自我貶低,而是一種清醒的認知。它如清晨露水,能洗去眼中塵埃,讓我們看清自己的本來面目。有了這份認知,才能以寬容待他人,因為知道人人都有不足,包括我們自己。
烏鴉與豬的故事早已告訴我們:在指責他人之前,先審視自己。這不是軟弱,而是更高層次的智慧。當你學會將批判的眼光先轉向自身,才會明白——改變世界的第一步,永遠是先改變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
作者簡介:悟喜?,寧夏西海固人,80后,棲居大理蒼洱間。素心種字,不諳世故只諳耕;閑拾棗花調墨,漫裁山風作信。曾赴金山教孩童識字,亦行鄉野扶貧,接過九星暮光。十三載公益路,而今筆墨寫天真,耕煙種霞。詩作散見《鄉村精短文學》、《作家地帶》等。
注: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投稿須知:
平臺用稿無稿費, 投稿本平臺必須為首發原創作品,凡在其它媒體或網絡平臺上刊發過的作品請勿投稿。
1.投稿需先關注《鄉村精短文學》公眾號。
2.投稿微信號:13877397223
投稿郵箱:835853wmsh@163.com、1964392700@qq.com
3.投稿被平臺刊發且收到贊賞費7天后,贊賞費的80%發放給作者本人,其余20%用做平臺運營管理。(字數在300字以上的能申請“原創”標識的作品才可以獲得讀者贊賞費)
4.本平臺刊發的作品均為作者本人觀點,且侵權與否均與本平臺無關,如作品涉及侵權請聯系本平臺刪除。
凡投稿者均表示自愿接受并同意上述聲明,由此產生的一切責任均由投稿者承擔,本平臺不負其任何連帶責任。
本文由《鄉村精短文學》原創,歡迎長按下面二維碼圖片識別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