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時間
2025年7月7日
農(nóng)歷六月十三,星期一
04:04:43
古語言:“倏忽溫風(fēng)至,因循小暑來。”
時節(jié),走到了小暑。
而“暑”字,早已暗含炙熱之意,雖未至極點,但炎炎熱浪已讓人難以招架。
酷暑之下,往往容易倦怠乏力、心煩意亂,若不細心調(diào)養(yǎng),病痛便會悄然上門。
懂得順時而養(yǎng),遵循“三忌”、“三宜”、“三秘訣”,方能以從容、淡然的心境,安度這個熱烈而充滿生機的夏季。
1
三忌
一、忌烈日下運動,防暑滿
小暑時節(jié),陽光猛烈、氣溫居高不下,很多人仍堅持在烈日下鍛煉,認為“出汗就是排毒”。
卻不知,此時汗液大泄,容易損耗心陰,導(dǎo)致“暑熱夾濕”,反而讓身體更疲乏。
尤其上午10點至下午4點,是一天中紫外線最強、氣溫最高的時候,在戶外劇烈運動,容易中暑。
此時,運動宜選擇清晨或傍晚,強度也應(yīng)適當(dāng)減緩,以散步、慢跑、太極、八段錦為宜。
二、忌貪食辛熱,防傷陽
夏季屬火,心亦屬火,小暑之后,酷熱難耐,心火旺盛。
貪食辛辣燥熱之物,容易助長體內(nèi)陽熱,反而加重身體負擔(dān),誘發(fā)舊疾。
小暑飲食重在“清補”,不妨多食用一些具有清熱消暑、養(yǎng)心安神的食物。
如蓮子、百合、冬瓜等,既能溫和清補,又能安穩(wěn)心神。
圖片
二、忌吹直面風(fēng),防濕寒
《黃帝內(nèi)經(jīng)》有言:“風(fēng)為百病之長。”
小暑時節(jié),毛孔大開,汗液外泄,正是風(fēng)寒濕邪趁虛而入的好機會。
許多人貪圖一時涼快,喜歡對著空調(diào)、電扇猛吹,尤其是迎風(fēng)而坐、對頭直吹,往往會使氣血阻滯,中氣虛寒,落下病根。
晚間睡覺時,室內(nèi)空調(diào)不過低,也要避免冷風(fēng)直吹頭面。
2
三宜
一、宜吃時令
1.蓮藕
《詠藕》中道:“與君消酷暑,瓜李莫相猜。”
小暑吃藕,自古有之。
生藕性寒,可清熱涼血、消暑解渴;熟藕,則健脾益胃、養(yǎng)血補虛。
而此時的藕尚屬早藕,脆嫩爽口,不妨煮些山藥蓮藕湯,或是蓮藕餅,滋補又養(yǎng)氣。
2.綠豆湯
民間常說:“小暑吃綠豆,蚊蟲避三舍。”
小暑時節(jié),少不了一碗綠豆湯,其性寒,有清熱解毒、消暑利水的作用。
煮綠豆湯時,建議不宜過長時間燉煮,以保留清熱功效,可加入少許薏米、百合,增強祛濕潤肺效果。
3.桃子
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稱:“桃,肺之果。”
小暑食桃,“桃養(yǎng)人”,七月正值大桃成熟。
桃子性溫,不僅能潤燥解渴,改善燥熱,還有助于補氣生津、調(diào)和氣血。
圖片
二、宜養(yǎng)精神
1.晚睡早起
《黃帝內(nèi)經(jīng)》中講:“夏三月,夜臥早起,無厭于日。”
順應(yīng)天時,小暑起居應(yīng)“晚睡早起”。
但這里的“晚睡”,也不可過晚,宜在晚上10點半前入睡,早晨5點半左右起床,保持作息規(guī)律。
睡前泡腳、聽些舒緩的音樂,也有助安神入眠。
2.適當(dāng)午睡
中午小憩半小時至一小時,能疏解心神疲勞,恢復(fù)精力。
但午睡不宜過久,最好保持30分鐘左右,過長睡眠反而使人愈加昏沉。
三、宜隱居靜心
小暑暑熱難耐,易動怒、煩躁。
而“心靜自然涼”,此時最宜安神養(yǎng)心、清凈自守。
古人有言:“小暑不必懼,安身更須安心。”
若無緊要之事,最好將自己安頓于室內(nèi),守住清涼,也守住內(nèi)心的寧靜
減少不必要的應(yīng)酬,暫避喧囂,靜靜地待在家中,環(huán)境陰涼之處,既避酷暑,也養(yǎng)精神。
圖片
3
三秘訣
一、補充水分
俗話說:“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水。”
小暑高溫潮濕,出汗增多,極易脫水。
此時應(yīng)堅持“少量多次、溫水為宜”的原則,避免大口飲冷飲。
一天飲水量建議1500ml-2000ml左右,也可以適當(dāng)補充電解質(zhì)水,維持體內(nèi)水鹽平衡。
二、念“呵字訣”
小暑時節(jié),可練“六字訣”中的“呵”字吐納法,有助清心火、補心氣。
1.深吸氣,心中默念“呵”字;
2.舌尖抵上腭,緩慢呼氣,同時口中輕輕發(fā)出“呵——”的聲響,感受心火隨氣散出;
3.每次5-10遍,每日早晚各一輪。
三.穴位按摩
1.氣海穴:益氣助陽
位于腹正中線臍下1.5寸。
按摩方式:雙手自然放松,用手掌順時針按揉此穴,每次持續(xù)5分鐘。
按摩作用:氣海穴可以培補元氣、益腎固精。
圖片
2.少俯穴:清心瀉熱
位于手掌內(nèi)側(cè),第4、第5掌骨之間,掌指關(guān)節(jié)下方。
按摩方式:用拇指指腹按壓此穴,按壓時松緊結(jié)合,產(chǎn)生酸脹感即可,每側(cè)按摩約3分鐘,兩手交替進行。
按摩作用:少府穴能清心火、安神志,對煩躁、心悸、失眠有緩解作用。
圖片
3.中脘穴:調(diào)理脾胃
位于上腹部正中,臍上4寸,接近劍突與肚臍連線中點。
按摩方式:用手掌掌心或掌根覆蓋穴位,順時針方向輕柔揉動,每次持續(xù)5-10分鐘。
按摩作用:中脘穴是健脾胃的重要穴位,有助于促進消化吸收,改善食欲不振,調(diào)和脾胃。
圖片
《黃帝內(nèi)經(jīng)》有言:“四時陰陽,乃萬物之本源。”
小暑一過,便進入一年中最炎熱的時節(jié)——三伏天。
人在盛夏,唯有順應(yīng)時令、調(diào)養(yǎng)身心,方能安然度夏,少受病痛困擾,遠離煩憂憂慮。
愿傍晚輕柔的涼風(fēng),帶走你一身疲憊;也愿清晨溫暖的日光,伴你走向安康平順的歲月。
在這個小暑時節(jié),順時而養(yǎng),清涼一夏,健康常伴。
點亮“愛心”,分享給親朋好友,愿你和家人平安無恙,安然度過這個身心舒暢的夏季。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