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熱意剛剛當頭,又未至極點。農諺說:“小暑過,一日熱三分”。江南的稻田濕氣蒸騰,北方的大地熱浪滾滾,鄉間田埂上,連蛙聲都顯得浮躁。古人察天時,順農事,把日子安排得有板有眼。
小暑時節,還有一首詩道盡閑適:“倦臥午陰聞小暑,兒童喚起弄青梅。”說的是盛夏午后慵懶的氣息,耳邊只剩蟬鳴,門外傳來孩子們嬉戲的叫聲。還有句家諺:“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意思是小暑是熱的預演,夏天的節拍還在慢慢加速。
江浙一帶,小暑要“曬伏”,家家戶戶把棉被、老書、老照片搬出來暴曬,青石板上灑滿陽光。還有的地方習慣做“六月六”,把藏在箱底的衣服、糧食拿出來晾曬,沾一身太陽的香,寓意辟邪安康,把一年的晦氣驅逐遠些。
三吃一忌:老輩人的待客之道
1. 常喝粥湯,稀軟好下咽
小暑熱,胃口倦,喝些稀飯雜糧粥,潤潤身子、暖暖心頭,是家里常備之選。比如小米粥、綠豆粥、玉米糊糊,吃著省心,消暑又易消化。
2. 多添果蔬,顏色養眼心情好
時令的絲瓜、冬瓜、黃瓜、番茄,每一種瓜果蔬菜都在跟盛夏打招呼。家里人總說:“桌子上綠色多,人的心氣兒淡。”夏天炒三樣,冷拌兩樣,讓身體和心情都輕快起來。
3. 少不了醋與蒜,增食欲添活力
大熱天,吃飯容易沒滋味。合上一小碟老陳醋、幾瓣蒜泥,配菜蘸一蘸,胃口就打開一半。那些不起眼的小調料,是老家人的溫柔秘訣。
1忌:冷飲無度,貪杯傷歡喜
爺爺常警告:“冰鎮飲料不是水,多喝不如一口淡湯。”小暑時節,多喝溫水或常溫湯粥,不貪口舌享受,暑天才能安穩過去。
2類人要少喝綠豆湯,背后藏著溫柔規矩
家里不時會聽老輩子耳提面命:“不是每個人都能敞開喝綠豆湯。”有兩類人,尤其要注意。
一是體質偏寒、陽氣不足的人。你要是手腳總是冰冷,喝多了綠豆湯,容易覺著不舒服。這種人喝綠豆湯最好溫溫的,每次量也要節制。
二是腸胃偏弱的老人和孩子。小暑時年輕人大口喝冰湯沒啥,可老人和小孩肚子嬌嫩,喝多易不適,要記得少量溫飲,不可貪涼貪快。
歸根結底,家里那句叮嚀不是禁止,而是因人而異的關心。飯桌上看似嘮叨,其實是體貼。綠豆湯雖好,也講究一口一口喝,量力而為、量體裁衣,人與時令共處,才有長久的安樂。
小時候覺得“這也不讓喝,那也不能吃”,長大了才慢慢明白:生活不是一味放縱,那些嘮叨的規矩,是上一輩留下的善意。小暑綠豆湯里有節氣的安穩,也有家的包容。飯菜有分寸,做人有界限。正如老話說:“盛夏一碗綠豆湯,日日清涼心自安。”
家風家道,常在柴米油鹽與規矩切磋中形成。小暑的午后,陽光斑駁,銀花纏繞,綠豆湯的溫度和人情一樣,知冷知熱,隨和不造作。
“世上最貴的解暑,是一家人圍坐的時光。所有的叮囑,都是愛意的回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