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在夏日的熱浪中,7月7日,我們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第十一個節氣——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
此時,江淮流域梅雨結束,氣溫升高,進入伏旱期。蒸騰的熱氣催促著人們尋覓清涼之道。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血液內科王婕副主任醫師表示,小暑養生需順應天時,從衣、食、住、行多方面入手,方能安然度夏。
新華社圖表,“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在夏日的熱浪中,7月7日,我們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第十一個節氣——小暑。 新華社發 曹一 作
衣著:透氣吸汗,涼暖合宜
小暑時節氣溫高,人體出汗多。王婕建議市民衣著應以輕薄、吸汗為宜。棉麻絲質等天然材質的衣物,不僅能讓皮膚透氣,及時散發體熱;同時可減少汗液殘留滋生細菌引發皮膚病的風險。切忌穿著過于緊身、不透氣的化纖衣物。
部分年輕人貪涼,夏日常穿露臍裝、超短褲,或長時間待在空調房仍衣著單薄。殊不知,腹部是脾胃所在之處,過度暴露易使寒邪入侵,損傷脾胃陽氣,引發腹痛、腹瀉。此外,肩頸、膝蓋等部位也不宜受涼,否則風寒濕邪易乘虛而入,導致肩周炎、關節炎等疾病。建議隨身備一件薄外套或絲巾,在空調房、商場等較涼的地方時護住關鍵部位。
飲食:清熱祛濕,健脾養胃
小暑氣候炎熱潮濕,人體易受暑濕之困,出現身重倦怠、食欲不振等癥狀。因此,飲食宜遵循清熱解暑、健脾利濕的原則。王婕建議市民適當多吃綠豆、冬瓜、絲瓜、苦瓜等清熱利濕的食物——綠豆甘寒,有清熱解毒利水之功,作為傳統夏季飲品的綠豆百合湯,既能解渴又能消暑;冬瓜利水消腫,與薏米、赤小豆同煮,祛濕效果顯著;絲瓜清熱通絡,苦瓜清熱瀉火,也都是夏日餐桌上的佳品。
脾胃為后天之本,小暑時節脾胃功能較弱的人易出現濕困,加之暑熱蒸騰,繼而出現濕熱內生,所以應避免食用過多生冷寒涼、辛辣油膩之物。生冷之品易損傷脾胃陽氣,辛辣油膩之物則助濕生熱,均影響脾胃運化。此時可適當食用山藥、芡實、白扁豆等健脾益胃的食材,如山藥薏米芡實粥,將三者搭配煮粥,健脾祛濕,顧護中焦。
在此為大家推薦一道適合小暑的養生菜——荷葉冬瓜老鴨湯。準備鮮荷葉1張、冬瓜500克、老鴨半只、生姜3片。先將老鴨處理干凈切塊,焯水備用;冬瓜去皮切塊;鮮荷葉洗凈。鍋中加水,放入老鴨、生姜,大火煮開后轉小火燉1小時,再加入冬瓜、荷葉,繼續燉30分鐘,調味即可。荷葉清香升散,能消暑利濕;冬瓜清熱利水;老鴨性涼,滋陰補血。此湯清熱解暑、滋陰祛濕,尤其適合小暑時節食用,既能補充因出汗過多損耗的津液,又可調理脾胃。
新華社圖表,7月7日將迎來夏季的第五個節氣“小暑”。中醫專家表示,小暑正值“三伏”頭伏前后,養生防病應從“暑”和“濕”兩方面著眼,注重益氣生津、健脾祛濕。 新華社發 勾建山 作
居住:清涼通風,規律作息
夏季居室宜保持清涼通風,市民們可在早晚氣溫相對沒那么炎熱時開窗通風,引入新鮮空氣。此外要避免將空調溫度調得過低,老年人更需注意,以防因溫差過大引發感冒或者血管收縮導致的急性心腦血管疾病。
王婕提到,睡眠對于養生也很重要。小暑時節,人們應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晚睡早起,保證充足睡眠;中午適當小憩片刻,以養心護神,消除疲勞。
此外,暑濕季節,室內易滋生霉菌,衣物、被褥要勤洗勤曬,防止霉菌感染誘發皮膚疾病或呼吸道疾病。若居住環境潮濕,可使用除濕器或干燥劑等改善環境濕度。
出行:避開烈日,適度運動
小暑時節,陽光強烈,外出應盡量避開上午10時至下午4時的高溫時段,防止中暑。市民出門時要做好防曬措施,如戴遮陽帽、打遮陽傘、涂抹防曬霜等,以防日光性皮炎發生。若必須在高溫環境下活動,要及時補充水分和鹽分,可飲用淡鹽水或酸梅湯,既能補充因出汗流失的電解質,又可生津止渴。
運動方面,雖不宜進行劇烈運動,但也不可久坐不動。中醫認為“久坐傷肉”,適當運動可促進氣血運行,增強體質。建議選擇清晨或傍晚天氣較為涼爽時,進行散步、慢跑、太極拳等舒緩的運動,以微微出汗為宜。運動后要及時擦干汗水,更換干爽衣物,避免汗濕衣衫被風吹而受寒感冒。
原標題:《小暑·養生|衣著透氣吸汗、出行避開烈日,適當多吃綠豆、冬瓜、絲瓜》
欄目編輯:左妍 題圖來源:東方IC 圖片來源:新華社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郜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