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寧的眾多社區中,虹儲居民區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著獨特的光芒。除了先后攬下“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等13項全國榮譽稱號,以及“上海市文明小區”等60多項市級榮譽稱號外,居民區近來又榮獲了“金獎標兵”稱號。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虹儲小區,探尋這個榮譽傍身的社區背后的治理密碼。
虹儲居民區建成于20世紀80年代初,是一個由13幢老式公房、62個樓組構成的普通工薪階層集中居住的售后公房小區,這里居住著1048戶、2300余位居民。黨總支下設4個黨支部,擁有在冊黨員140名。
在歲月的長河中,虹儲居民區在傳承“四心”“五必”“六法”黨建工作法的同時,緊扣新時代城市基層黨建要求,勇于創新,以黨建引領社區治理,以民生需求為導向,用全過程人民民主破解社區治理頑癥,扎實做好為民實事項目。
群眾參與,共建共治共享
近年來,虹儲小區的民生改造如火如荼。大到法諧苑、稚諧園、共享夢花園的建設,小到休閑座椅、樓道宣傳欄的更新,每一處改變都讓這個擁有40多年歷史的老小區煥發出勃勃生機。
近來,在距離23號樓近5米處的大件垃圾廂房圍墻周邊,6個噴淋設施格外引人注目。這個不足1000元的小設施之所以深得民心,正是因為這個“金點子”來源于居民自己。
稚諧園
共享夢花園
“此前,垃圾廂房揚塵問題長期困擾周邊居民,居民區黨總支牽頭,物業實地走訪,并邀請受影響居民召開協商座談會。大家集思廣益,最終找到了這個用小成本辦大事的妙招。”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張逸庭告訴記者。
這一過程充分體現了基層黨組織的核心引領作用,即將民心工程改造轉化為緊緊依靠人民、充分調動人民、不斷造福人民的務實行動。
據張逸庭介紹,在小區治理中,面對疑難雜癥,虹儲居民區堅持“兩條腿走路”策略。一方面,通過收集群眾意見建議,堵住社區治理中的“漏洞”,完善小區規約及各項制度建設;另一方面,運用線上線下方法,征集百姓“妙計良方”,整合資源疏通治理“堵點”。
法諧苑
以“虹儲民心十景”之一的“法諧苑”升級改造為例,施工前,居民區向小區各類人群發放千余份意見征詢單,并挨家挨戶征詢居民對改造的意見,根據居民在休閑活動、文化宣傳等多方面的要求精心規劃;建設中,居民區充分尊重居民對施工擾民的意見建議,沒有動用大型機械設備,且施工時間避開了老年居民午休時段。建成后,黨員志愿者自發組成值班接待小分隊,持續維護“虹儲十景”的良好環境。
“法諧苑”的改造過程,生動詮釋了黨建引領下廣大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
黨建聯建,凝聚合力惠民生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張逸庭深知基層治理僅靠黨總支和居委會遠遠不夠,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參與。于是,居民區黨總支圍繞“黨建+共建+民生”做好社區治理大文章,積極利用共建結對單位資源優勢,凝聚共識為民辦實事。
黨建引領“多格合一”工作機制的推出恰逢其時,為黨總支走出社區、引進共建單位優質資源、實現雙向奔赴提供了底氣。
稚諧園門前的休閑座椅便是區域化黨建的成果。2024年,居民區在常態走訪中了解到,老年居民希望在家門口有歇腳、聊天的地方,但小區現有休閑座椅不足。于是,居民區通過所在的第二街區黨支部牽線搭橋,從網格需求清單、樓宇資源清單以及樓宇認領居民區項目清單“三張清單”著手,聯動上海國際貿易中心黨總支完成了對社區公共長椅的設計與安裝。
眼下,居民區正在依托網格力量,積極破解停車難題。“目前,小區排隊等待車位的居民多達70多名。因此,在區人大代表和區交通中心的支持下,我們挖掘出網格樓宇——聯合大廈的20個車位,緩解了部分停車壓力。”張逸庭告訴記者。
黨員示范,激發社區活力
“串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難、暖百家心”在虹儲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居委干部的行動指南。
張逸庭回憶起與在職黨員徐敏俊的第一次見面,感慨萬千。作為新遷入的居民,張逸庭第一時間上門拜訪,在做好人員信息登記的同時,主動開展需求征詢,落實百姓有問題黨總支第一時間了解、第一時間回應的長效機制。
“得知徐敏俊是一名退役軍人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可以把這個小伙發展成我們小區的主力軍。”張逸庭回憶道,也許是多年社區工作積累的經驗,張逸庭的第一感覺很快就變成了現實。
在他的動員下,徐敏俊參加了小區業主委員會選舉,成為新一屆業委會委員中最年輕的成員之一。徐敏俊很快適應了自己的“新身份”,利用休息時間,與其他業委會成員從服務內容和公共收益分成比等多個維度權衡比較,僅用3個月就順利完成了小區物業公司的業主征詢和選聘,讓老小區擁有了高品質物業。
像徐敏俊這樣的黨員在虹儲還有很多。從小在虹儲長大的倪清,用法律知識為社區居民提供咨詢與幫助;全職媽媽陳艷,用鏡頭記錄社區生活的點點滴滴……他們運用自己所長,為社區貢獻著力所能及的力量。
除了挖掘新鮮血液,居民區還不斷調動發揮老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啟動“黨員值班接待制度”,招募組建了一支由35名黨員參加的值班接待志愿者隊伍。他們每天值班接待2小時,聽取群眾意見和建議,通過書面記錄、現場溝通等方式及時將百姓的實際需求傳遞給居民區黨總支,為社區治理“舒筋活血”。
“老小區就像個熟人社會,這些黨員就像我們扎根在社區的觸角,在鄰里間的交流中,及時了解居民心聲,掌握急難愁盼,為居委工作提供行動遵循。”張逸庭告訴記者。
如今,在黨建引領下,虹儲居民區形成了群眾參與、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通過黨建聯建凝聚各方力量,發揮黨員示范作用激發社區活力,為社區治理書寫新篇章。
“居民區黨建需要腳踏實地、真抓實干。”張逸庭說道,從“小巷總理”朱國萍開始,一代代虹儲人接過“接力棒”,用好“繡花針”,精心編織著虹儲百姓家園的錦繡畫卷。小區里高高懸掛的“一個黨員一面旗,我為社區做貢獻”橫幅,如同一座燈塔,指引著黨員們勇擔責任、砥礪前行。
部分圖片來源于虹儲居民區
撰稿/攝影:朱文軒
編輯:陳 莎
責編:高 琴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上海長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