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家橋街道“程童慧學”項目自啟動以來,為轄區(qū)內的流動兒童等特殊群體開展了多種活動,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近期,“程童慧學”邀請程家橋街道的流動兒童等特殊群體來到四行倉庫紀念館,共同走近淞滬會戰(zhàn)的歷史,近距離感受那段驚心動魄的歲月。
活動中,指導老師一邊講解,一邊以“故事線”形式串聯(lián)展區(qū),孩子們則用“任務卡”記錄關鍵信息。通過抽取“戰(zhàn)士家書”“租界百姓日記”等模擬文化材料,孩子們扮演起了不同的角色。“我們要一起保家衛(wèi)國!”“就算頭破血流,我也不怕!”在孩子們的模擬宣講中,一句句英勇無畏的口號加深了他們對愛國精神的理解。“我覺得這里面的故事都特別感人。”“我以后也要像他們一樣守衛(wèi)國家!”孩子們感觸頗多。
自2024年底啟動以來,“程童慧學”項目已累計開展5場主題活動,服務120余名兒童及家庭。項目以“童參與,趣成長”為主題,通過“趣課堂、心課堂、融課堂、議課堂”四大板塊,為流動兒童等特殊群體搭建起成長支持體系。
在“趣課堂”板塊中,“迎新納福,共繪新篇”活動讓孩子們通過書寫愛心卡、制作新年福桶等傳統(tǒng)習俗體驗,感受中華文化魅力。流動兒童小宇(化名)在活動中表示:“現(xiàn)在我會自己制作新年小掛件、小福卡了,想教給老家的弟弟妹妹!”
在“心課堂”板塊中,“以愛為聲·以染寄情”母親節(jié)主題活動將奧爾夫音樂療愈與非遺植物拓染技術相結合,11組家庭通過即興音樂創(chuàng)作、植物印染手作,實現(xiàn)情感深度聯(lián)結。流動兒童家長李女士感慨:“孩子第一次主動說‘媽媽我愛你’,這樣的活動比說教更有力量。”
在“融課堂”板塊中,“小小城市創(chuàng)客家”活動帶領孩子們走進上海城市規(guī)劃館,通過5D數字化沙盤、碳中和游戲等沉浸式體驗,理解“人民城市”理念。“這里住的人多,要有站點!”“要連接學校和商場!”通過動手搭建模型、角色扮演協(xié)作,孩子們深入了解上海的歷史變遷與未來藍圖,城市認同感和未來主人翁意識也在悄然生根發(fā)芽。
在“議課堂”板塊中,27名包含流動兒童在內的未成年人在“社區(qū)流浪貓治理”議事會上化身“社區(qū)治理小主人”,通過調研、提案、表決全流程參與,形成《科學投喂指南》《絕育基金倡議書》等成果。街道兒童督導員觀察后發(fā)現(xiàn):“孩子們開始用‘我們社區(qū)’代替‘你們小區(qū)’,主人翁意識顯著增強。”
程家橋街道“程童慧學”項目通過定制個性化服務包,構建“家校社”聯(lián)動網絡,開發(fā)“成長護照”評價系統(tǒng),記錄兒童在公眾表達、團隊協(xié)作、問題解決等維度的進步。統(tǒng)計數據顯示,92%的流動兒童在“社區(qū)參與意愿”指標上提升2個等級,85%的流動兒童在“情緒管理能力”測評中達標,親子沖突發(fā)生率下降47%。
豐富多彩的活動,不僅讓流動兒童們補足了心靈上空缺的一角,更讓他們主動走進城市、走進社區(qū),留下了與周邊世界共同呼吸的有力鏈接。孩子們從“不敢在人群中說話”到表達看法、主持議事,從封閉在家到主動參與集體活動,社區(qū)融入度有了較為明顯的提升。
街道相關工作人員表示:“我們將進一步促進流動兒童與本土兒童工作的融合與發(fā)展,讓更多的‘小候鳥’在程家橋街道這里找到歸屬感,激發(fā)他們的社區(qū)‘主人翁’意識,培養(yǎng)他們成為未來社區(qū)的建設者。”
圖片來源于程家橋街道
撰稿:譚奕茂、代建美(實習)
編輯:陳 莎
責編:高 琴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上海長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