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記者走進定陶區仿山鎮黃粉蟲養殖基地,一排排現代化養殖大棚整齊排列。在3號養殖棚內,養殖戶王秀娟正忙著添加飼料。“這些小家伙現在可是我們的‘金寶貝’,每天要吃新鮮的麥麩和蔬菜。”她捧起一把蠕動的黃粉蟲笑著說,“一畝地大小的養殖棚一年能為家里帶來10萬元的凈收入。”
黃粉蟲,又稱“面包蟲”,其蛋白質含量高達50%至60%,富含不飽和脂肪酸與甲殼素,在食品、保健品、醫藥和飼料等領域有廣泛應用。王秀娟算了一筆賬:“一個棚月平均產6噸干蟲,按當前市場價每噸2萬元計算,加上蟲糞(540元/噸)和蟲殼(約2000元/噸)收入,去掉成本月收益約2萬元,比傳統種植高4倍以上。”
王秀娟是仿山鎮黃粉蟲養殖基地的養殖戶之一。談起這個基地,時間要拉回2024年。
2024年1月,省派第一書記張燦來到張秀雨村,對村子整體情況進行了摸底調查。“張秀雨村人口較少,村民年齡普遍較大,青壯年多外出打工,產業基礎薄弱,幾乎沒有可支配收入。”張燦說。
同樣,駐姜莊村和姜樓村的省派第一書記也遇到了同樣的困難。“村里的自留地幾乎為零,產業發展需要土地,人力和資本也都欠缺,我們剛來的時候確實不知道應該從哪里開展工作。”省派姜莊村第一書記王準說。如何破局?成了他們面臨的難題。
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經過對光伏、花卉、食用菌、精釀啤酒等12個產業的實地考察,最終選定黃粉蟲養殖:其‘短平快’特點(養殖周期45天、畝產效益是玉米的20倍),尤其適合資源匱乏地區。”駐姜樓村省派第一書記王鵬表示,產業有了,接下來就是地的問題。
在三位省派第一書記的協同努力下,張秀雨村、姜莊村和姜樓村通過跨村聯建政策和土地增補的方式,整合出50多畝基礎土地,在姜樓村建起14個黃粉蟲養殖大棚。目前,該基地年產出干蟲1050噸、蟲糞5300余噸,不僅給養殖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也為當地村民提供了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
在黃粉蟲養殖基地南側有一處烘干車間,負責人梁國正在進行黃粉蟲烘干作業。“我們基地的所有黃粉蟲都在這里進行烘干,然后統一銷售。”梁國表示,經過烘干后的黃粉蟲已達到食品級標準。目前,產品已出口韓國、美國和荷蘭等國家。
“三個村聯手發展黃粉蟲產業,如何分紅、管理費用怎么算、邊界如何劃分,難免有個磨合的過程。”張秀雨村村干部韓天明說,“我們三個村的負責人態度很明確,按合同約定的辦。在磨合過程中,提升了村干部的管理水平和經營能力。”
“‘跨村聯建’這種模式打破了行政壁壘,在仿山鎮實現了‘1+1+1>3’的效果。姜樓村出地、張秀雨村出勞力、姜莊村協調政策,風險共擔,合作共贏。如今,黃粉蟲已成為仿山鎮養殖戶的‘金飯碗’。”梁國表示,下一步,合作社將加快推進黃粉蟲深加工和黃粉蟲飼料的研發,提高養殖效率和產品品質,從源頭上為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
菏澤日報記者 李保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