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陳養蝦,是真有門道,還是“瞎養”?村里不少人議論。7月2日,達州市開江縣最高氣溫達34攝氏度。小龍蝦喜冷,最適宜的水溫是18至28攝氏度。這兩天,別的蝦農緊急搶收最后一波小龍蝦,老陳卻大筐大筐地往稻田里倒蝦苗,著實讓人看不懂。
老陳叫陳兆敏,42歲,3年前來到開江縣任市鎮流轉農田1600畝,養殖小龍蝦。
一直以來老陳都是6月下旬收蝦,接著種水稻。但這種稻蝦輪作模式,單位收益很難突破——三四月份成品蝦均價40元一斤,待5月份湖北主產區的小龍蝦上市后,四川小龍蝦價格迅速被拉低至每斤15元左右,利潤薄。
“小龍蝦全年價格呈V字形,秋天價格要回升。”在嘗到早蝦的甜頭后,老陳把目標鎖定在“高溫蝦”。
所謂“高溫蝦”,是指在夏季稻田里養殖小龍蝦,秋季上市。這不是新技術,10多年前就有人嘗試,但迄今仍未實現大面積推廣。“養‘高溫蝦’有難度。”老陳介紹,這主要受高溫天氣影響,在運輸途中和稻田里,水溫過高會導致小龍蝦存活率降低。
要避坑,得向先進地區學習成功經驗。今年,老陳特意去江蘇盱眙縣等地學習,決定先做200畝“高溫蝦”養殖試驗。
7月1日,一場透雨后,綠油油的稻田里每畝被投入80斤蝦苗。“剛投下去的三五天,是成活的關鍵期。”蹲在田坎上,老陳撥開繁茂的稻株,目光緊緊跟隨四處散開的蝦苗。
“稻田‘封泥’才投。”老陳說,“封泥”是指稻株葉片能封住田中泥土,相當于給田里的小龍蝦遮光降溫。這時候往田中灌入15—20厘米深的水,蝦苗就有了充足的活動空間。后續稻株長至110厘米高,能灌入更深的水。
瞅著老陳精心養殖,不少村民問他“成功率有多大?”說實話,老陳心里也沒底。但他算了一筆賬:蝦苗和飼料成本為每畝600元,再算上提前移栽水稻耽擱的一批成品蝦收益每畝400元,“高溫蝦”每畝收益需要超千元,按市場價算,畝產至少要35斤。
收益如何,要過一個半月才能見到。但在任市鎮,敢于嘗試的不止老陳。
任市鎮獅子廟村蝦農盧友倫打算種晚熟水稻再投蝦苗,預計9月成品蝦上市。“江蘇盱眙縣的小龍蝦要賣到10月。”盧友倫曾前往盱眙考察,讓他羨慕的是,當地稻蝦共作模式下的稻株高1.5米,稻田可灌水至80厘米深,對蝦苗生長更有利。他期盼能選育出適宜開江種植的高株水稻品種。
以任市、甘棠等鄉鎮為核心區,開江縣已發展小龍蝦養殖基地近3萬畝。當地支持蝦農養殖兩季小龍蝦“一田雙收”,印發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政策措施,給予農業保險、貸款、種養補貼、規模經營、人才培養等多方面保障。
大家也和老陳一起期盼著,今年試養的小龍蝦能挺過高溫,迎來豐收。(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袁城霖 王代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