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廠百年來經歷了不同時代的變遷,更是見證了文物的流散與收藏的興衰。
小白樓“東北貨”
每一次戰亂與政治變革,都會造成文物的巨大破壞與流失。以宮廷收藏為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辛亥以后,內府藏品的流失
1925年直奉戰爭后,溥儀被驅趕出宮,雖然倉促,但是仍帶出來不少東西,一部分在天津就流散了,但大部分文物還是帶到“新京”長春去了。
1945年日本投降,溥儀從“新京”的偽皇宮倉皇出逃,走時僅帶走了一些金銀首飾以及120多件珍貴文物,大批的文物不可能帶走,于是都留在了長春的偽皇宮。
當時偽滿洲國軍隊叫“國兵”,國兵駐守在“新京”的部隊還不知道溥儀跑了,依然看守著“新京”。
無意中,這些國兵在一處白色的兩層小樓(后來俗稱為“小白樓”)里發現有幾十口樟木箱,箱子里面全是字畫。
當時整個偽滿洲國做鳥獸散,國兵們就開始瘋搶這些字畫,里面有的甚至是宋代內府流傳的東西,包括米芾的《苕溪詩》、李公麟的《三馬圖》等。
搶到手的這些書畫,就拿出來在當地變賣。
長春也有古玩行,但是財力和收購能力有限,那時候滿洲國的貨幣已經不值錢了,國兵只要銀元,一張宋畫10個銀元、20個銀元就賣了。
于是大批文物流散,這個消息很快就傳到北京、上海、天津,于是這些地方的文物商就蜂擁到了長春,而將這批東西稱為小白樓的“東北貨”。
張伯駒與《游春圖》
這批東西中,最著名的展子虔《游春圖》,由穆磻忱、馬霽川等六人合資購得的,回到北京后,轉賣給張伯駒先生。
《游春圖》是中國現存的最早的一張畫作,《宣和畫譜》等雖有記載,但是誰也沒見過,至于《游春圖》這六位究竟花了多少錢,一直諱莫如深。賣給張伯駒的最初開價,是600兩黃金(以當時十兩黃金一條計,也就是60條金子)。
東西到了北京,張伯駒是志在必得,后來討價還價,600兩黃金降為了200兩,也就是20條金子最終成交。
1946年抗戰剛結束,內戰即將開始,這樣一種社會大環境下,弄點錢也不容易,所以張伯駒才會壓價成功。
但200兩黃金,張伯駒一時也拿不出來,那時張伯駒也沒有什么實業支撐,雖然他有鹽業銀行的股份,但開銷也極大,最后只得賣了一所房——就是原來李蓮英的那所房子,張伯駒夫人潘素又把自己的首飾賣了不少,湊了170兩金子。
170兩黃金湊去以后,再去上秤鑒定成色,等鑒定之后,發現成色不好,只能折合130兩。張伯駒要求先將畫兒拿走,再補齊其余的70兩。
張伯駒為人是很有信用的,一年多時間中七拼八湊又弄到40兩,還是不夠,最后還差30兩。
后來正趕上平津戰事吃緊,這30兩黃金到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所以說,張伯駒買《游春圖》真正花了170兩黃金,也就是17條金子。這是1946年至1947年的事。
1954年,張伯駒把這張展子虔的《游春圖》,捐獻給了故宮博物院。
“人精兒”商人
古玩行的東家和伙計,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謙遜有禮,幾乎沒有一個急性子,都特別有耐心。
無論是買或賣,都會和顏悅色,就是您這兒有客也沒關系,他在外客廳里等著,有時一等就是一上午,也許自己在外頭轉悠一趟,街上吃點東西,完了再回來,以后又跟你磨著。
他們有極高的耐性,做買賣絕不是像買賣其他的東西,有時候一件東西來回磋商,能很長時間。
你想想,張伯駒能把展子虔《游春圖》從600兩黃金砍成了200兩,最后才給了170兩,這也是需要功夫的。
古玩行里的人都是心理學家,為什么?
他們對于主人家的情況必須得了如指掌。如這家主人是正屬于興盛的上升期還是屬于沒落期,因為沒落時就急于變現,就得想法把一部分收藏賣掉換錢。古玩行里知道他需要用錢,明明是值800的,能給你磨成400塊錢就賣他。
還有的對人家的種種生活細節了解入微,比如說某一收藏家雖然有錢,可是最近又要在外頭另安份兒家——— 就是再娶個姨太太,這姨太太又不敢接進家來,那就得在外頭再置所小房兒,那得花錢吧?還不能讓大太太知道這錢打哪來的,于是就要偷偷賣一兩件東西。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會狠壓你的價格,迫你出手。
另外,他們也能投其所好,揣摩收藏家的心態,例如客人很喜歡某人的東西,托他們去找,那古玩行的人就會盡力給你去淘換,但是真偽也就成了問題。
這話的意思,并不是說琉璃廠的人有多奸滑,但是他們也要生存,必須有自己的一套生意經。
文章摘自:《南方都市報》趙珩、李昶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