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他來貧困縣——壽光縣當縣委書記的時候,正是我國解決溫飽問題后,探索怎么富起來,怎么讓老百姓的錢包鼓起來?他走馬上任的第一天,就暗下決心:“老百姓沒錢,咱得想辦法。”這個有擔當的縣委書記,就是后來被老百姓譽為“百姓書記”的王伯祥。
王伯祥不喜歡坐辦公室,他總是在走訪調研。在他的想法里,眼見為實更加心安。期間,他察覺到一個特殊的現象,在壽光縣的馬路邊會自發地形成蔬菜集散市場。簡單地說,老百姓擺攤的規模,已經像個大市場了。
老百姓這么做的原因,主要是勝利油田工人每天蔬菜需求量大。因為油田的緣故,導致周圍不能種植莊稼。那三四十萬名工人,去哪里找吃的?這樣一來,擺攤規模變成了大型市場。
王伯祥決定以此為切入點,在壽光縣南部搞個大型蔬菜交易市場。為了吸引客流量,王伯祥下令修路,保證“村村連市場”。一時間,買菜的,賣菜的都擠在了這個市場。王伯祥見狀,大手一揮:“擴建”。隨著口號“四海集一市”的口號打出去,全國的小商小販都跑來了壽光縣。王伯祥見規模還不夠,便下令:“再擴建!”
經過3次大規模的擴建,從原來只有20畝地的交易市場,變成了600畝地。因為入駐的商家太多,后來還打開了出口外國市場,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國家,都是該蔬菜交易市場的重要客戶。
1989年,壽光縣三元朱村的黨支部書記王樂義,帶隊搞出了冬暖式大棚。王伯祥找到王樂義,提出要把這一成功經驗,向全縣推廣。王伯祥在之前就想過,既然壽光縣打造出了大型蔬菜市場,那當地人種菜售賣豈不更加方便、賺錢?
當時,建造這個大棚,需要把剛抽穗的36畝玉米良田破壞掉。在那個時代,“無端砍伐玉米”,極有可能要吃牢飯。王伯祥給大家當靠山,他說:“就是天塌下來,我頂著!”
王伯祥下了任務,要求每個鄉鎮必須搞這個大棚。但是,村干部和村民積極性都不高,主要是沒資金,缺技術。為了使老百姓增收,王伯祥只好強制命令。從那時起,“冬暖式”蔬菜大棚就在壽光縣的各地,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了。
期間,有個鄉鎮黨委書記,為了表現一下,報了建造800個大棚的目標。結果,大棚建起來后,王伯祥帶著人去檢驗時發現,全部不過關。王伯祥發了大脾氣,他批評道:“我追求的是產量和效益,你給我個好看數字有啥用?別說800個大棚,就是8000個也等于零。”
在王伯祥的領導下,壽光縣南部已經開發地很好了。在蔬菜生產和交易,已經完全打通了。這時,發明這種“冬暖式”大棚的韓永山,突然要離開壽光縣了。王伯祥認為,韓永山的技術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壽光縣的“冬暖式”大棚必須由他“坐鎮”。
為了把韓永山留下來,王伯祥親自和韓永山談話,并承諾要獎勵他8萬元錢,一套120平米的住房,以及一輛掛1號牌照的吉普車。最令人誘惑的是,韓永山一家四口,全部農轉非。
而王伯祥和家人共5口,一直住在50年代就建造好的舊平房里。1991年,王伯祥搬家的時候,一輛小貨車就帶走了他全部的家當。
王伯祥雖然把壽光縣南部發展起來了,但壽光縣的北部,還有120萬畝難以開發地土地。如果不徹底解決鹽堿荒灘的面貌,南北兩邊將會出現極端貧富差距的現象。
于是,王伯祥就開始向壽光縣北部“難啃”的土地“宣戰”了。之后,王伯祥帶領20多萬群眾,連續搞了5年,在小推車、馬車、機動車來來往往的忙碌下,終于把荒地改造成了高標準的棉田、鹽田和養蝦塘。王伯祥不搞特殊化,在窩棚里一住就是40多天。他和民工們在一個鍋吃飯,從未開過小灶,中途他也沒有回過一次家。
那時候,王伯祥實在太忙了,左一個會,右一個會。會議的主導內容,就是宣傳種棉花、曬鹽和養蝦。
在王伯祥的領導下,壽光縣南北都富起來了。老百姓的口袋里有錢了,對王伯祥是相當的敬佩。由此,他還有個“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稱號。王伯祥把一個貧困縣,全縣60%是不毛之地的面貌,硬生生地打造成了“糧倉”。壽光縣逐步從貧困縣變成了全國百強縣。
后來,壽光縣的一家物資公司買了一輛豪華“皇冠”轎車,準備給縣領導用。但被王伯祥馬上拒絕了。吃人嘴短,拿人手短。王伯祥沒有拿過不屬于他的一針一線。在他任上,退下來,均沒有人反映他有這樣那樣的問題。王伯祥是個清潔廉明的好官!
王伯祥退下來后,走在大街上,老百姓見到他都予以熱情問候。老百姓的問候,就是好官的好口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