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四野公布兵團建制,成立12兵團、13兵團、14兵團、15兵團,而部隊此時已經南下中南地區。
作為四野部隊南下先遣兵團,蕭勁光擔任12兵團司令,陳伯鈞擔任副司令兼45軍軍長,韓先楚為第二副司令,解方為參謀長,下轄40軍、45軍和46軍。
對于陳伯鈞擔任兵團副司令,從資歷來說夠格的。可對45軍政委來說,對方兼任軍長顧慮重重,而陳伯鈞也大概知道他的擔憂和不安。
陳伯鈞是老井岡山,在土地革命初期就擔任紅軍師長、軍長、軍參謀長,1936年調任紅2方面軍后擔任6軍團長。抗戰爆發,成為八路軍6大旅長之一。可此后調任抗大干教育工作,盡管在抗戰后期調385旅副旅長,也不再前線,而是在隴東駐防。
解放戰爭時,挺進東北后,繼續干教育工作,到1948年到第一前線指揮所擔任副司令,接觸到軍事工作。南下中南時,上級讓他兼任軍長,讓他多接觸實際,多搞點工作,加強自己的鍛煉,因為多年來脫離作戰部隊,很多東西比較生疏。
這或許是45軍政委最顧慮的問題。
45軍的前身是8縱,在1947年秋成立,首任司令秋季攻勢三戰三捷,殲敵1.5萬敵人,受到總部首長的嘉獎。可戰役結束后,司令調離將段蘇權調來擔任司令,他是政工出身,擅長思想工作。在團結方面很出色,而且很有原則,這是縱隊對他一致的評價。
在軍事上并不堅持,解放初期擔任地方軍區司令,打得戰斗有限,而且也不多。如今讓指揮野戰軍打攻堅戰、運動戰是一個不小考驗。在錦州攻堅戰中,指揮的8縱出現不少問題,受到總部批評,人家其他部隊紛紛受到嘉獎。
打仗時,指戰員都希望立頭功,把重要任務交給自己完成,是一種榮譽,是一種激勵。8縱在遼沈戰役的表現缺點突出,尤其在5個攻堅縱隊里。
8縱指戰員知道,部隊能不能打,能不能打好在指揮員,秋季攻勢打得很出色,錦州攻堅戰打得失誤不斷,而且打錦州外圍作戰時,就出現問題,不該有的傷亡有了,該有的大勝利反而不大。
遼沈戰役后,段蘇權留在東北,縱隊上下一致向上要求原司令回來指揮,平津戰役時如愿以償,打得也非常不錯。南下中南時,部隊改編為45軍,任命陳伯鈞擔任軍長。
軍政委顧慮的是他的指揮水平和經驗,陳伯鈞自己都說自己從1948年到1兵團工作,只是在戰役指導上見習一下,至于軍隊建設、軍事行政管理,還差得很遠。南下中南也是要面臨硬仗、惡仗,如果交給45軍的任務,還像此前一樣怎么辦?
對于軍政委的擔心,陳伯鈞是理解的,他也進行全面了解45軍的情況。在南下作戰時,遇到的大戰役并不多,衡寶戰役45軍135師,轉入敵人眼皮底下,直接由總部首長指揮,陳伯鈞少有發揮。
他擔任軍長前后半年,指揮的戰役都是與兄弟部隊聯合作戰,而且敵人士氣已經很低落,打得相當比較輕松一些。廣西解放后,陳伯鈞調離繼續干軍事教育工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