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63%的人對“中暑”風險的認知存在嚴重偏差,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最新數據揭示——中暑死亡率正悄然上升,尤其在35歲以上人群中,年增長率高達12%。
她只是出去買菜,回家不過兩公里的路程。氣溫36℃,濕度接近80%。傍晚六點,她開始頭暈、嘔吐,家人以為是普通中暑。凌晨兩點,她在醫院急診室搶救無效,離開了這個世界。從發病到死亡,不到10小時。
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我作為三甲醫院急診科醫生親歷的案例之一。
夏天不是鬧著玩的。它帶來的,不只是曬傷、脫水和煩躁,還有真正可怕的——熱射病。
熱射病,是“中暑”的終極形態,一旦出現,死亡率高達50%以上。
我們常說“熱壞了”,可你知道嗎?體溫超過40℃時,人體的代謝系統會像“過熱的發動機”一樣崩潰。高溫會讓細胞膜破裂、肝腎停止運作、大腦腫脹、心跳失控。
你以為的輕松一汗,其實可能是生死邊緣的警告。
中暑不是體力差、年紀大才會得。它盯上的是那些“沒把夏天當回事”的人。
為什么會中暑?真相遠比你想象的復雜
中暑從來不是簡單的“天氣太熱”,它是多維度“合謀”的結果。
第一,是環境溫度與濕度共同作用。很多人只看溫度,不看濕度。可當空氣濕度超過60%,汗液無法蒸發,體溫調節機制會直接“短路”。
第二,是人體內在調節功能失衡。尤其是老人、肥胖者、糖尿病患者,他們的血管反應能力差,體溫上升后無法有效散熱,更容易陷入熱射病的陷阱。
第三,是心理錯覺造成的延誤。我見過太多患者,即使頭暈惡心、意識模糊,也堅持“再堅持一下就好了”。這種延誤,往往就是致命一擊。
“喝水就能防中暑”?權威數據告訴你,這是誤區!
超過58%的公眾認為“多喝水就不會中暑”,但這是一種危險的誤解。
中暑不是“水不夠喝”,而是“散熱失敗”。我曾接診一位年輕快遞員,烈日下騎行6小時,喝了4瓶水,卻仍然倒在客戶門口,經搶救確診為熱射病。
真正的重點是:避免長時間暴露在高溫高濕環境中。
另外一個認知誤區,是“出汗就代表在散熱”。醫學上,出汗只是散熱的第一步,汗液蒸發才是關鍵。而當濕度太高、空氣不流通時,汗液根本無法蒸發,反而加重體內熱量積聚。
夏天的“隱形殺手”,你可能每天都在面對
我曾在急診搶救過一位出租車司機,他每天開空調車、少喝水、不吃正餐。那天,他連續工作11小時,下午四點,被同行發現暈倒在車里。到達醫院時,體溫42℃,腎功能衰竭。
這是典型的“隱性熱暴露”——你以為在室內就安全,其實正在慢性中暑。
辦公室白領也并非安全區。一項引用《中華職業醫學雜志》的研究指出:夏季高溫時段,辦公樓中央空調如果溫度設置不合理(高于28℃),也會造成腦部供血不足、疲勞積聚,誘發輕度中暑。
預防,從不是一句“多喝水”那么簡單
第一,避免“熱力累積”。比如午后運動、戶外施工、不開窗通風等行為,都會造成體溫持續上升。建議高溫時段盡量減少戶外活動,尤其是12:00到16:00之間。
第二,注重“個體風險評估”。老人、兒童、孕婦、慢性病患者和高強度戶外職業人群,是重點防護對象。這些人群對高溫的耐受力低,且癥狀發展快、預后差。
第三,穿衣也能決定生死。我曾參與處理一位在公園晨練中暑的老人,天氣悶熱,他卻穿著緊身長袖,以為能“出汗排毒”。結果導致散熱嚴重受阻,中暑轉為熱射病,住進重癥監護室。
中暑后的恢復,遠不只是“退燒”那么簡單
一些人即使搶救成功,也可能留下腦損傷、腎功能受損、記憶力下降等后遺癥。以我科一位曾患熱射病的患者為例,恢復后3個月內,他的短期記憶嚴重受損,連家門密碼都想不起來。
這就是熱射病“后遺癥”的可怕——它不是一場發燒那么簡單,而是一次“高溫對中樞神經的全面攻擊”。
引用《中國急診醫學雜志》的一項研究表明:熱射病患者出院后的6個月內,有近30%出現不同程度的認知障礙。這意味著,幸存者也需長期康復管理。
醫生眼中的夏季健康防線,不止是防曬霜和空調溫控
作為一名醫生,我始終認為:真正有效的預防,不是靠“體檢報告”,而是靠“生活中的主動識別與應對”。
比如:
· 在辦公室工作的人,要注意每工作1小時就開窗10分鐘,保持空氣流通;
· 經常開車的人,應避免長時間開空調關閉車窗,適時停車休息;
· 廚房工作者,要安排輪崗,廚房溫度+濕度極高,是熱射病高發地;
· 照顧嬰幼兒的家長,切勿在高溫天氣將孩子留在密閉車內或陽臺上哪怕5分鐘;
· 重體力勞動者,應每日補充電解質,穿透氣衣物,及時更換濕衣。
我們不能控制夏天的溫度,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對熱的“警覺”。河南這位不幸離世的女子,并不是“體質太差”,而是“警覺太低”。
夏天從不是小事——它是一場全人類的適應挑戰。
你現在的每一個不以為意,未來都可能成為“無法挽回”。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文章開頭已標注文獻來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識,如有身體不適,請及時尋求線下醫師幫助。別忘了點贊轉發給家人朋友,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識,做您的線上專屬醫師。) 參考文獻: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我國熱射病流行病學研究現狀》中華急診醫學雜志《高溫環境下的熱射病救治管理指南》中華職業醫學雜志《職業人群熱暴露研究綜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