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昌都市卡若區邦達街社區,年過六旬的張光均習慣性地劃開手機屏幕。一條入賬通知如約而至,“432元又到了。”他輕聲念叨,布滿皺紋的臉上漾開一絲不易察覺的笑意。每月定時抵達的殘疾人補貼,于他而言,不僅是柴米油鹽的依靠,更是生活尊嚴的無聲守護。
張光均感受到的暖意,源于今年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民生實事——殘疾人福利保障體系全面升級。覆蓋全市近3萬持證殘疾人的“兩項補貼”(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標準雙雙提升20%,分別達到每人每月144元和288元。對于像張光均這樣的重度困難殘疾人,疊加申領后,每月可獲432元補貼。這如同高原初升的朝陽,穿透生存的寒冰,將政策關懷精準送達。
“資金直達,每一分錢都要落在殘疾群眾身上。”昌都市民政局社會事務科與慈善事業促進科工作人員王鵬向記者展示了一組沉甸甸的數據:僅今年上半年,昌都已為27033名困難殘疾人兌現生活補貼2047.01萬元,為9736名重度殘疾人兌現護理補貼1988.82萬元。所有款項均通過財政惠民惠農“一卡通”系統,直達個人賬戶,確保政策紅利“無折扣、零延遲”。
服務創新:打通“最后一公里”
提標僅是起點,在廣袤艱險的高原,如何讓服務穿透距離與障礙,直抵每一位殘疾人身邊,才是檢驗政策生命力的關鍵。
在卡若區殘聯“高效辦成一件事”綜合服務窗口,工作人員旦卓正細致地為德青永措整理辦證所需的殘疾評定表和殘疾人證申請表。“像她這樣符合二級肢體殘疾標準的,就能同時申領‘兩項補貼’。”旦卓解釋著,手指在系統界面上滑動,“但系統會自動比對,如果申請人已享受其他渠道的護理補貼,比如特困供養或工傷保險護理費,就會自動提示攔截,避免重復申領。”
如何讓群眾少跑腿?卡若區殘聯理事長卓瑪道出答案:“我們大力推行‘異地通辦+全程網辦’。殘疾朋友即使身處外地,也能通過線上平臺提交申請,我們力爭‘當日審核’。”服務窗口的便捷,是昌都市殘聯以“基層殘疾人組織村(社區)殘協改革”為支點,撬動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縮影。
在俄洛鎮仁達村,村殘協專職委員四郎曲珍的筆記本上,詳細記錄著村里15名殘疾人的情況。剛登記完次旺鄧堆的最新信息,她又準備帶一位新發現的疑似殘疾村民去醫院做鑒定。對于癱瘓在床的重度殘疾人,則由殘聯工作人員與醫療人員組成“流動服務隊”,將傷殘鑒定窗口直接“搬”到村民家中。崎嶇山路上的每一次跋涉,都讓紙面的政策關懷擁有了堅實的腳步與真實的溫度。
“政策落地,關鍵在末梢是否暢通。村殘協工作人員的任務很具體,也很實在。”昌都市殘聯業務科工作人員嚴耀一語道破基層服務的核心價值。他介紹,像四郎曲珍一樣的村(社區)殘協工作人員,全市共有980名。
昌都市為村(社區)殘協專職工作人員制定了精細化的任務清單:每月必須完成建立“一人一檔”、入戶走訪需求、協助社會救助、政策宣講、矛盾調解等8項“硬指標”;動態監測殘疾人返貧致貧風險,及時上報突發困難;工作臺賬需圖文詳實,接受嚴格考核驗收。正是這一個個扎根最基層的“觸角”,將“動態調整”“精準管理”從文件要求,轉化為牧區殘疾人手中實實在在的補貼,將“被動申領”升華為“主動發現、主動服務”。
精密織網:陽光下的公平守護
為確保政策公平公正、資金安全高效,昌都編織了一張嚴密的動態管理網:
——數據互通:民政低保系統與殘聯殘疾人證系統實時共享數據,隨時掌握領取情況。
——主動申報+上門認證:受益人需定期主動申報資格,行動不便者由工作人員上門核實。
——陽光公示:所有補貼對象姓名與金額在村(社區)長期公示,讓群眾監督成為最有力的保障。
——邊界清晰:政策銜接如精密儀器般嚴謹。
卓瑪理事長特別強調細節:“例如,享受孤兒保障的殘疾兒童可申領重度護理補貼,但不享受生活補貼;領取工傷保險護理費或已納入特困供養的殘疾人,則不再享受‘兩項補貼’。戶籍遷出西藏,補貼次月即停。”清晰的邊界,守護的是制度的公平與可持續。
賦能未來:從兜底保障到自立尊嚴
當基本生存的堅冰被政策暖流消融,昌都市殘聯的目光投向了更遠方——為殘疾人架設通往自立與尊嚴的橋梁。
三級肢體殘疾人益西松布的故事,是這一轉變的生動注腳。在昌都市和卡若區殘聯的積極對接和技能培訓支持下,他成功應聘成為一名司機。“轉正后工資4000元!”他的聲音里透著自豪,“現在,我終于能挺直腰桿了。”這份工作帶來的,遠不止是收入,更是融入社會、實現價值的尊嚴感。
為拓寬全市持證殘疾人的就業增收渠道,昌都市殘聯持續發力:定期舉辦殘疾人專場招聘會,今年精心篩選并提供醫療衛生、媒體運營、餐飲服務等領域的200余個適配崗位;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就業競爭力。“‘兜底保障+發展賦能’的雙軌并行模式,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嚴耀表示,“這關乎重塑高原殘疾人的生命軌跡,讓他們從被關懷者成為社會的建設者和共享者。”
張光均老人手機屏幕上定格的到賬數字,益西松布手中穩穩握著的方向盤——每一項精準落地的補貼背后,都站立著一個渴望被生活溫柔以待的靈魂。昌都市殘疾人保障體系的全面升級與深耕細作,正向世人述說:在追求共同富裕、共享發展成果的道路上,每一個生命都應被看見,每一份尊嚴都值得守護,遠方終將成為暖陽普照的彼岸。(周婷婷)
來源:西藏日報
編輯:艾伯寧
審核:張競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