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藍字關注我們,點右上 … 轉發分享收藏
根據網上公開可查信息,萬物云2023年上半年內退出89個“盈利低效”、2024年再退53個住宅項目;金科服務2023、2024兩年累計撤場超5500萬平方米低效合約;世茂服務2024年終止6000萬平方米低效合約。
頭部物業企業、上市物業企業,等小區青春不再,食之無味后,開始上演勝利大逃亡,其戰略撤退,是業主拒繳物業費后導致難以經營的惹的禍呢?還是因為享受并揮霍了小區青春后,業主要求物業給小區逝去的青春付點責任時,要物業出點美容費、看病費時,就無法談攏,然后業主們或業委會非常失望,就要求降價,以便質價相符惹的禍呢?
看過相當多案例,物業無法經營,年年“虧本”,宣布退出后,真正由真正的業主當家做主后,通過精打細算,沒兩三年就扭虧為盈了,且還年年實在投入不少資金改善了小區硬件和環境。這樣的例子很多或多,比如自管的如廣州洛濤居北區、長沙金色比華利等等,業委會與物業和諧共治的如西安心晴雅苑、合肥水晶公館等等......
真不知道為啥,專業的頂流的物業管不好,反倒是真正自管小區、真正業主當家小區,通過自學,哪怕從小白開始,經過幾年努力,也能終成正果,不但收拾好了前期物業留下的一地雞毛,還讓小區蒸蒸日上了。當然也有自管后,小區積累豐厚,又被重新蠶食情況,如網傳長沙東城大廈談自管的離去、商業物業卷土重來,好似東城大廈重回混亂!這說明了什么呢?
所以無論是只求企業利潤和股東回報的物業主動放棄,還是業主最終無法喚醒無良物業,然后只能拒繳督促物業改正外,這些事情都正在重塑住宅物業管理市場格局。
這種物業“跑路”或業主拒繳物業費表象背后,實則是行業價值邏輯的重構。當頭部物企選擇用腳投票,業主選擇拒繳抗爭,留下的不只是小區短痛和市場空白,更是中小物業與業主自治的新機遇。
一、物業撤場是利好:打破壟斷,激活下沉市場
頭部物業的撤離,本質是市場篩選機制的顯化。長期以來,大型物企憑借開發商優先話語權搶占市場份額,卻也常因房產依賴病、規模擴張病、股東利益第一這三大桎梏,而陷入不能獨立運營、貪多糗大不務實務、民生行業妄想持續高盈利的三大陷阱中。
財報顯示,部分企業住宅項目毛利率不足15%,老舊小區甚至長期依賴母公司補貼“輸血”。當這類“食之無味”的低效項目被剝離,中小物業企業獲得了真正的“生存空間”:它們扎根社區多年,熟悉本地需求,人力成本控制更靈活,反而能在基礎物業服務中實現微利運營。例如,北京某區域型物企,通過承接退出企業的項目,將人均管理面積從8000㎡提升至1.2萬㎡,利潤率反超行業均值3個百分點。
更重要的是,“去頭部化”為業主自治,創造了制度試驗場。當市場化物企,因盈利壓力選擇退出,部分小區開始探索陽光共治、信托透明、業主自管等等模式。杭州某老小區,甚至通過業委會自主招標,引入本地小微企業提供性價比更高的服務,物業費收繳率從60%提升至92%。這種“去資本化”的嘗試,恰恰擊中了傳統物管“重收費輕服務”的痛點,讓社區治理回歸“居民主體”本質。
筆者曾經的小區,也是杭州知名地產旗下的一級本地物企管理,但是成效黯然,導致物業繳費率不足60%,在充分談判后,這家物業覺得食之無味,最終自愿退出,2017年換了本地初創小物業后,反而小區日益改善,業主繳費率、業主滿意度半年內就雙雙突破80%,最終一直穩定在95%以上。
物業主動撤場也罷,業主或業委會降費導致也罷,物業離場的短痛,只是規則切換的短暫混亂,長遠看,這個過程正是激活業主當家意識,同時也讓市場規則和現實鍛造業主自治能力的重要契機。經過風雨歷練的小區,業主們歷經痛苦彷徨、學習取經、集體共識、集體共建這四個階段后,小區品質和業主素質終將一并升華。
二、從資本獵殺回歸民生
頭部物企戰略收縮,本質上是資本利益最大化;另外,也算是對住宅行業被大型物企或房產物企過度把控的理性糾偏。
過去十年,住宅物業行業,或跟隨房產爹沉迷跑馬圈地、或樂當平替哥也罷,紛紛把住宅物業視為現金流量之王,卻忽視了基礎服務的本質。對業主利益有多忽略,業主的反噬就會有多無情。
當一個住宅項目,風華正茂,投入很少的時候,利潤多多,不會居安思危,不會豐入簡出,寅吃卯糧;或者明知地產爹移交房產問題多多,不敢指出,只求一起配合開發商,拖過兩年保修期、拖過八年防水保修期,一切甩給小區就算勝利;當小區質量問題頻發,需要投入大量成本維修維護時候,就逃之夭夭,這折射出住宅物業市場化商業模型必然失衡宿命。
正如萬物云在退出公告中,實話實說的坦言:“住宅物業的‘民生屬性’與資本的‘盈利訴求’短期內難以調和。”這是良心發現,還是酒后吐真言,只保全哥知曉了。
本以為物企上市,在資本市場掙錢后,會來反哺業主,結果發現:依然是業主的物業費養上市公司高管,此外變本加厲地還要給八竿子打不著的人分紅分利,最大贏家還是控股的房企集團,從資本市場和業主物業費中,兩頭賣切糕。誠然,好處還是有的:房企錢多多了,可以繼續玩瘋狂拿地瘋狂推高房價的游戲。
當住宅市場淪為“紅海”,頭部物企加速向商業寫字樓、城市服務、智慧社區等高附加值領域遷徙。2024年萬物云新增項目中,商寫及城市服務占比已超60%,金科服務則重點布局產業園區物業,毛利率較住宅項目高出8個百分點。這種騰籠換鳥看似殘酷,實則是讓商業歸商業,民生歸民生的時代注腳。
三、住宅物業市場化必然失靈
頭部物企退出潮,部分非樓盤當然會被當地中小物業消化,或者業主實施自治。其中多數小區,終將迎來第二春。
但老舊小區,或將面臨無人接盤困境。這警示我們:住宅物業市場化,差不多就是個笑話,每個小區最后一二十年,多半長期失管,或由地方事業編或國營物業保底托管(只保證衛生有人清掃)。
深圳某社區試點“物業+社區工作站”協同模式,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兜底基礎安保、環衛等剛性需求,再由居民自主選擇增值服務,這種“政府引導+市場補充+居民參與”的多元治理模式,或許為過渡期的服務穩定提供了新思路。
結語:讓物業撤場來得更猛烈一點吧,行業進化才剛剛開始
物企批量退出,是過往神操作的必然結果,除了坦然面對之外,應視其行業的必要陣痛。資本退潮后,留下的不只是市場的崩塌,更是價值鏈條的重構。
浪蕩公子與糟糠之妻,終難成眷屬。中小物業,或許因此獲得深耕機會,業主自治也因此獲得實踐土壤。讓頭部物企公子哥,轉戰沙場,去尋找他的資本曲線去吧。
當然,這一過程需要政策補位而非越位。既要通過信用評價體系淘汰惡意退出企業,也要通過資金補貼、技術賦能支持優質中小物企成長,更要推動《物業管理條例》修訂,明確各方權責邊界。
讓業主辭退物業,物業自退,都成為日常,這不是無序,這才能真正實現住宅物業市場化。讓頭部物企在高端市場瘋狂掘金,讓中小物業在民生領域扎根服務精細挖礦,讓業主自治在制度保障下有序生長。這或許才是住宅物業行業從野蠻生長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
歡迎留言討論!
# # #物業主動退場 # #
圖片來源網絡或AI若涉版權請私聊,文中觀點僅供交流探討,無不良引導意圖
“星標”關注本號,及時獲得最新咨詢
轉發、點贊、關注、收藏、看一看
傳播有洞見的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