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江華瑤族自治縣大圩鎮長山村滿目蔥蘢。600畝生態茶園中,茶農們正忙著修剪枝葉,為來年豐產奠基;吊瓜藤蔓在原有獼猴桃基地的網架上舒展,孕育著豐收希望;山腳下,粵港澳大灣區直供蔬菜基地已完成水稻輪作,即將進入新一輪種植周期。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上,中南大學駐村第一書記王少清帶領隊員們以實干為筆、創新為墨,續寫著鄉村振興的“中南篇章”。
產業振興:從“單點突破”到“全鏈開花”
“這片茶園是前幾任工作隊種下的,現在正是豐產期。”王少清撫摸著茶樹新枝介紹,今年鮮茶產量達萬余斤,通過打造“瑤韻長山紅”品牌、申報有機認證及參加國際茶博會,有機茶產品已成功打開市場。為延伸產業鏈,村里推動長山青農副產品加工廠發展壯大,并在長沙設立辦事處,實現“產供銷”一體化。
在吊瓜種植基地,種植戶李杰正查看藤蔓長勢:“工作隊幫我協調土地、技術,現在一年到頭都有活干。”2023年,王少清帶領團隊盤活閑置獼猴桃基地,利用原有網架和噴灌系統發展吊瓜種植,節省初期投入超30萬元。目前,該村已形成“山上茶葉、山下蔬果”的立體產業格局,直供粵港澳的蔬菜基地年產值突破800萬元,為村民提供150余個穩定崗位,人均月增收超1500元。2024年,產業項目累計發放務工費100余萬元,村集體經濟收益達58.6萬元,連續6年為村民分紅。
依托中南大學資源,工作隊構建起“教育+醫療+基建”三位一體民生網絡:協調13支社會實踐團隊198名學生開展支教,資助40余名困難學生完成學業;組織13批次110余人次醫療專家進村義診,惠及村民800余人次;完成村內3.2公里主干道提質改造,新建600米灌溉水渠,解決120畝農田灌溉難題。
“現在看病不用出村,孩子讀書也有保障。”村民祝金花感慨道。更令人矚目的是,王少清探索“數智賦能”治理模式,引入網格化管理平臺,實現村務公開、矛盾調解、政策宣傳“一網通辦”,基層治理效率提升40%。
榮譽背后:十年幫扶的“中南擔當”
2024年,長山村獲評“湖南省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示范村”;2025年,王少清榮獲“湖南省擔當作為優秀駐村第一書記”。面對榮譽,他坦言:“這是中南大學十余年持續幫扶的成果。”自2012年定點幫扶江華以來,中南大學累計投入資金超1.2億元,實施項目230余個,培育茶葉、蔬菜、吊瓜等特色產業,幫助2.1萬名群眾增收。
“駐村工作隊始終把村集體利益放在首位。”村支書吳觀晶點贊道。如今,王少清正帶領團隊梳理幫扶成果,編制《長山村鄉村振興五年規劃》,重點打造“智慧農業示范園”“非遺工坊”等新項目。“無論未來身在何處,長山村永遠是我最深的牽掛。”(殷娜 藍玉春 黃春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