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夜景
聊城是山東西部的一個地市。記得有一次小酉乘火車出行,途徑聊城時,聽到一個小學生模樣的孩子問他的爸爸:“這個地方叫聊城,是不是因為這個地方的人都熱別喜歡聊天?”
孩子的爸爸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但這個問話激起了小酉的興趣,于是接下來就聊城名稱的由來,做了一番調查。
首先了解到的說法是,聊城因古時此處有“聊河”(聊水)而得名。但是,這個說法廣被質疑。
原因是,在魯西一帶,從古至今從來沒有過有關“聊河”或“聊水”的任何記載。比如《左傳》、《史記·河渠書》、《漢書·地理志》等文獻,均無記載。尤其是權威著作、酈道元的《水經注》,連聊城附近的一些很小的河流都有記載,但是就沒有“聊河”。
聊城火車站 ?
也有人認為,“聊”本身是一種灌木,枝間多刺,也就是現在的花椒樹。因為城邑四周都是這種灌木,所以城邑就以“聊”為名了。但是,這似乎也沒有史料記載。
據考證:聊城的“聊”最早出現在《左傳》上,原文是“聊、攝二城,齊之西鄙也。”西鄙就是西邊界的意思。
在《辭海》(1990版1854頁)對“攝”的解釋中,有這樣的內容:古地名,春秋齊地。本邢國地聶北,邢亡入齊。改稱攝,為齊之西界,在今山東茌平西北。《左傳》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載:晏嬰所說“聊攝以東”即指此。
由于齊國是周朝御封的五侯九伯的盟主,所以經常和各路諸侯會盟。古代諸侯歃血為盟,割牛耳取血,盛牛耳于珠盤,由主盟者執盤。因而,主盟者是“執牛耳”。《左傳哀公十七年》記載:“諸侯盟,誰執牛耳?”
齊國在此地曾數次會盟各路諸侯,每次都是齊國“執牛耳”。有人認為,這就是“聊攝”之名的由來。原因如下:“攝”字由“提手”加“聶”組成;“聶”是三個耳,攝的意思就是以手執耳。
而“聊”字,則由“耳”加“卯”組成;“卯”在古代是兩個“刀”的會意,聊的意思就是用刀割耳。古時稱聊攝、不稱攝聊,就是因為從順序上看,是要先割牛耳、而后再執牛耳。
漢字“聊攝”
這個說法看起來很有道理的。不過,還有另外一張說法認為,作為當時的齊國邊境,攝和聊兩個地方的命名,是和情報有關。
“攝”本為“聶”。“聶”字,按《說文解字》,由三耳組成,意為“竊竊私語,貼耳小聲不斷地說話”。齊國將此地更名為攝,原因在于需要在此地收集各個鄰邦的信息。
“聊”的出現要比“聶”晚。據《說文解字》,聊:“耳鳴也。從耳、卯聲。洛蕭切。”“聊”的意思為“耳鳴”。意思是說,此地作為齊國的西部邊陲,各種信息情報都在耳邊回蕩。要注意警惕、鑒別。
另一解釋為:卯,表示連接;耳,表示聽。聊,由“耳”加“卯”組成,表示以聽力保持聯系。唐代張守節所撰的《史記正義》中,則說“聊”即為“攝”:聊城,春秋時齊高西界。聊,攝也。戰國時,亦為齊地。
了解到了這些信息以后,小酉覺得就可以大概地回答一下本文開頭時孩子的問題了:無論現在聊城的人是不是都喜歡聊天、是不是特別能聊,但是聊城這一名字的起源,不管是會盟說、還是情報搜集說,都真的是和聊天、和交流溝通有一些關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