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點翻完老大的成績單,又摸進老二房間把他踢到床底的平板撿回來,屏幕還亮著B站的物理課回放。
忽然想起十年前剛帶老大插班進香港某國際學校時,我還在家長群里追著老師問“每天預習半小時夠不夠”,現在卻得跟孩子商量:“這周咱們翹兩節數學課去科技館,行嗎?”
一、“學校教的不如油管”
今年開學第一天,老大甩著書包進門就喊:媽,物理老師上課念PPT,我不如看YouTube上的MIT公開課。
我第一反應是拎起拖鞋,這跟當年在深圳公立學校時,他說“數學老師講的沒補習班清楚”有啥區別?
但當我偷偷打開他收藏的頻道,看著那個戴眼鏡的印度老師用動畫拆解開普勒定律,突然想起上周家長會,隔壁班媽媽湊過來小聲說:我們家老二早就在旺角補習社學IGCSE了,學校那點進度,耽誤事。
更讓我驚掉下巴的是國際學校的家長茶會。
一位在投行工作的爸爸說,兒子為了選三門理科,直接在B站關注了三個大學教授,每周交作業給線上導師批改。
學校說理科不能多選,怕拉低升學率,他呷了口咖啡,但孩子說,反正大學申請要交自學證明,不如現在就自己搞。
二、花20萬學費買同學圈
上周帶老大參加校際辯論賽,在觀塘某傳統名校候場時,我突然發現每個學校的孩子氣質真不一樣:穿藍校服的娃們扎堆背單詞,白校服的在討論環保項目,而老大學校的幾個孩子正蹲在角落用平板畫電路圖。
這讓我想起去年幫朋友打聽插班事宜時,一位資深校董的話:香港的學校就像不同的磁場,選學校不是選老師,是選孩子未來五年被什么能量場包裹。
后來我偷偷觀察老大的朋友圈:周末一起去黃大仙廟做義工的同桌,爸爸是大學教授;放學約著去荔枝角公園拍vlog的女生,媽媽是紀錄片導演。
有次老大數學考砸了,同桌直接把自己整理的AI筆記共享給他,這哪是同學,分明是提前進入的人脈圈。
三、摸到的教育密碼
上個月老二鬧著要學帆船,我一咬牙跟班主任請了三天假。
原以為會被說教,沒想到老師回了句:記得拍點海上的照片,回來可以給同學們講講流體力學。
這讓我想起老大八年級時,學校居然給整個年級放了一個月探索假,孩子們可以選去云南雨林做生態調研,或者在香港仔學造船。
老大選了跟環保組織去西貢撿垃圾,回來寫的報告里居然算出每個海灘年均塑料垃圾量=2000個書包,被老師推薦去參加了全港科學展。
當然,普娃家庭的焦慮從沒消失過。
前幾天跟在葵涌開茶餐廳的表姐吃飯,她兒子在公立學校讀初三,每天寫作業到11點。
表姐和兒子說:“你就跟著學校走,周末媽帶你去屯門補數學,考不上Band1高中,以后只能跟我賣云吞面。”
但轉頭看到老大用Python做的股票分析模型,我又開始猶豫:當學歷越來越像地鐵票,是擠破頭買頭等艙,還是早點學會換乘?
四、給插班家長的建議
別迷信學術強校的濾鏡,老大學校有個學霸姐姐,中考前每天刷題到凌晨,結果考上港大后抑郁了。
后來她媽媽跟我說:在學校天天比分數,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除了考試還會啥。
反而隔壁家從內地插班來的妹妹,在國際學校學了兩年戲劇,現在敢站在千人舞臺上演麥克白,這在傳統學校,想都不敢想。
公立學校的朋友常炫耀學費全免,但我算了筆賬:老大學校每周三下午全校去博物館上課,相當于免費上了行走的通識課;而公立學校的孩子周末要花2000塊去補習社補同樣的內容。
更別說國際學校的項目式學習,去年老大小組做的智能垃圾分類箱,直接拿了香港青少年發明獎,這簡歷含金量,比十張補習班證書都管用。
去年幫鄰居選插班學校時,我帶他們去蹲點了三所學校的放學時間:A校門口全是保姆車,孩子出來就塞耳機;B校門口家長扎堆聊股票,孩子在旁邊玩手機;C校門口幾個孩子正討論周末去大帽山觀星,家長在一旁商量租車事宜。
鄰居當場就決定選C校:孩子跟什么人混,比學什么課重要。
此刻窗外已經泛起魚肚白,老二的平板又亮了,這次是在看香港教育大學的公開課。
我悄悄給他蓋好被子,突然想起上周在維多利亞公園遇到的退休校長:2025年的香港,學校早不是教書的地方了,是給孩子裝翅膀的窩。
有的窩用鋼筋水泥,有的窩用藤蔓花草,關鍵是看你家孩子想長成鷹,還是想變成會飛的魚。
如果您仍然對孩子的轉學問題感到難以抉擇,建議及時尋求銀河的幫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