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周刊一篇《留不住年輕人,算什么好城市?》的報道上了熱搜,引發社會熱議。
文章先是提出這樣的問題:1222萬——這是2025年應界高校畢業生的數量。即將離開校園的他們,會更愿意選擇在哪座城市開啟新生活?或者,反過來說,城市應該怎么做,才能成為年輕人的“理想型”?隨后又嘗試著給出答案:哪座城市能滿足Z世代對物質和精神的雙重需求,哪里就能留住他們的人。
年輕人,首先是一個人,是人就有需求、有追求。能滿足這些需要需求的城市,就能與年輕人建立更多鏈接,直至融為一體。一個年輕人來到一座城市,首先要解決的是生存問題,這就需要一份工作,以及一個居住落腳的地方。之后,更在意工作和生活環境,合不合適、順不順心,自己的付出和回報是否成正比,收入水平和生活成本之間比例是否屬于合理范圍,發展機會多不多,提升空間大不大,以及能不能真正扎根立足,有奔頭、有希望,越干越有勁,有一個光明美好的未來。這些與年輕人的“安全感”密切相關。
對此,各大城市也使出渾身解數,來回應年輕人的現實需要,為年輕人保駕護航。比如,在就業崗位“擴容增量”上下功夫,用真金白銀支持年輕人就業創業;從技能培養與就業服務雙向發力,讓年輕人從學校到社會實現“無縫銜接”;推出“青年驛站”,在一定時間內可以免費住宿,助力年輕人低成本求職;人才政策層出不窮,住房保障體系不斷完善,權益保障不缺位,針對婚育、托幼、養老、醫療等方面,補齊公共服務短板,讓年輕人沒有后顧之憂。破除影響年輕人自由流通的各路障礙,讓年輕人去到該去的地方,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為年輕人的“自由伸展”創造條件。
滿足年輕人的基礎需要后,更高層次的需要也不能“落伍”。這進一步考驗著城市的“軟實力”“軟環境”,也關乎城市能否長久留住年輕人。如何實現?答案就在一些鮮活的案例和探索實踐中:前不久,一個青年創業者在杭州辦了一個漢堡節活動,他發視頻稱,自己被杭州的兩個細節給“暖”到了:一是當天暴雨,現場有不少積水,市政部門收到反映后10分鐘就到了現場,調來了抽水機,問題立刻解決;二是長期困擾他們的“黃牛現象”,在杭州警方的巡查和打擊下,基本上銷聲匿跡。就因為這兩件事,他甚至想把自己的公司搬到杭州來。此外,有城市為年輕人打造消費新場景,創設交友新空間,提供運動新場地,還有城市探索青年議事機制,傾聽年輕人的聲音。這樣的“軟環境”,這樣的尊重與守護,換來的是年輕人某一刻的怦然心動。同理,國內其他人口流入城市也有這類讓年輕人用腳投票的理由。
一個能讓人心動、心安的地方,才是年輕人的真正歸宿。
來源:浙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