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最近熱度最高的體育短視頻之一,主角既不是C羅也不是詹姆斯,而是一位紅衣阿姨和三根木棍。不到一分鐘的短視頻里,花棍屢次“違背”地心引力,在兩根手棒的敲擊下騰空翻飛,屏幕前的年輕人紛紛刷出問號,連“牛頓”都被請來背鍋。這條視頻登頂 B 站體育區,播放量破三百萬,并被媒體點名為“青少年社交媒體上的新奇文化景觀”。年輕人為何如此上頭?答案不只在炫技,更在化學反應。
首先,它戳中“認知失衡”的爽點。課堂里的受力分析尚未散場,現實卻突然出現一本“活教材”——花棍飛起的瞬間,物理知識和視覺經驗短路。年輕人愛看的,恰恰是這種“我以為懂了,其實還差點火候”的反差感。
其次,視頻自帶“民俗濾鏡”。三根木棍的裝備門檻幾乎為零,卻能玩出高階操作,天然符合當下“反精致”“去門檻”的流行口味——越接地氣越洋氣,越老味越潮味。上海市朝陽中學校園里就有花棍校本課程,學生們拿著纏膠皮的手棒,在操場把“旱地拔蔥”練成體測隱藏項目,常年火爆到家長圍欄“蹭課”。當“非遺”與“體育課”組成聯合陣線,傳統技藝就能輕松接通青少年的多巴胺回路。
上海市朝陽中學校園里的“花棍課”
更關鍵的是,短視頻平臺放大了“上手即成秀”的觀看動機。手眼協調的極限操作被算法推到眼前,屏幕外的受眾只要手指輕點,便可無限次重播、二創、剪同款 BGM。這種“看似能學、真要練還得花功夫”的甜蜜錯覺,讓參與感與崇拜感同步暴漲——既滿足了“我也行”的自我投射,又保留了對高手的敬畏,雙重心理收益把人牢牢黏在進度條上。
所以,這根“飛天棍”并非憑空“起飛”。它腳踩民俗土壤,手牽數字洪流,肩扛物理悖論,恰好擊中當代年輕人好奇、求新、愛秀又渴望文化歸屬的多重需求。
原標題:《一根“飛天棍”,為何把年輕人打得心花怒放》
欄目主編:陳華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姚勤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