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YU7的訂單表現亮眼,但產能受限導致的交付延遲和潛在的稅負增量成本,引發了部分消費者的退單抗議與信任危機。同時面對友商的競爭壓力,以及自身在研發投入上的積累差距問題,使得小米汽車需在交付效率、客戶溝通與技術創新上尋求更精準的平衡。能否在政策窗口期化解挑戰,維持銷量增長以實現扭虧為盈,將是小米汽車2025下半年的關鍵考驗。
小米YU7于2025年6月26日正式發布,這款中大型轎跑SUV甫一亮相,便以突出的銷售數據引發市場關注——3分鐘大定突破20萬臺,1小時訂單量飆升至28.9萬臺,這一成績或相當于寶馬在中國市場今年前5個月銷量之和。
然而,過高的訂單量或不是小米現有產能所能立即消化的,當日部分下單者的提車時點可能延至明年,更不論接下來這幾天里才打算入手的消費者。而2026年1月1日卻是新能源電動車購置稅優惠的窗口期,因此部分客戶在漫長等待之余,還要承擔意料之外的更高的買車成本。部分“友商”也趁機打起了“截胡”的主意,使得小米退單風險增加,也使其下半年的銷售業績平添一份變數。
稅收優惠窗口期成關鍵節點,鎖單政策引發客戶投訴
根據財政部2023年發布的《關于延續和優化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減免政策的公告》,新能源汽車稅收優惠將分階段遞減調整——對購置日期在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間的新能源汽車免征車輛購置稅,其中,每輛新能源乘用車免稅額不超過3萬元;對購置日期在2026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間的新能源汽車減半征收車輛購置稅,其中,每輛新能源乘用車減稅額不超過1.5萬元。據業內人士透露,政策優惠享受日期的判定主要以商家開具發票的時間為準,而商家開具發票往往與交車時間相鄰。
圖片來源:中國政府網
小米YU7雖于2025年中期上市,但根據目前訂單量和一二期工廠產能,想要實現在2025年內全部交付難度較大,而2026年才能提車及獲得發票的購車用戶,或將面臨高出1.5萬元的稅負成本。更不論7月才準備出手的消費者,等待期可能已長至62周,注定無法趕上2025年的購置稅優惠期。這一時間窗口矛盾可能成為訂單履約的核心變量,加之一年左右的超長提車等待期對心態的考驗,使得部分消費者產生動搖,小米的退單風險不容忽視。
圖片來源:小米汽車官網
因購置稅可能變高的問題,不少YU7客戶要求小米退還定金。對此,小米方面回應稱:定金7日內支持無理由退款,超過7日后,車輛配置會自動鎖定,一旦訂單鎖定,車輛將進入生產階段,配置無法再修改,定金不退。
近期在黑貓等投訴平臺上,關于小米汽車定金的投訴已超過100條,部分維權群的人數也在持續上漲,不少客戶堅持要求小米進行賠付或退還定金。
圖片來源:黑貓投訴平臺網
從品牌形象角度來看,這種現象可能使消費者對小米汽車的可靠性產生質疑,特別是對產品交付、價格策略以及購車體驗的擔憂。這種信任危機如果不能及時修復,可能會削弱小米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力。畢竟,消費者在選擇購車時,價格和政策是影響決策的核心要素。小米如果無法在這一點上提供清晰、有效的應對措施,可能導致更多老客戶失望,令潛在客戶止步。
盈虧平衡能否實現,下半年利潤增長潛力存疑
財報顯示,2024年小米集團經調整凈利潤為272億元,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41.3%;毛利為225億元,同比增長43.8%。其中,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分部收入為人民幣328億元,經調整凈虧損62億元。
而在2025年一季度數據中,多項核心指標進一步向好。小米集團營收達1113億元,同比增長47.4%;經調整凈利潤首次突破百億大關,達到107億元,同比增長64.5%。智能電動汽車業務則營收達到186億元,調整后凈虧損降至5億元,今年內實現盈虧平衡的可能性顯著提高。
數據來源:小米集團年報
如果僅憑數據,照此趨勢,扭虧確實很有希望,而汽車業務的快速進步也會進一步擴充小米集團整體的利潤空間。然而近期超長交付期引發的客戶退單事件以及相關投訴,使得小米汽車下半年的增長問題懸念又起。
小米汽車作為當紅“新星”,難免受到來自各同行的“關照”。小米遭遇的購置稅窗口問題成為了部分“友商”眼中的“破綻”,蔚來、極氪、智己、阿維塔等紛紛出臺了針對小米定金的“截胡”政策,只要消費者肯移步,他們有的直接報銷現金,有的贈送積分,還有的則提供充電權益,以此來吸引更多的YU7準車主。
另外,盡管小米品牌在智能軟硬件領域具有傳統優勢,但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仍只是新興品牌。與蔚小理等定位相近的企業相比,消費者對小米汽車技術的信任度可能尚不及已積累多年經驗的后者,而信任度的背后更是核心技術與研發能力的累積支撐。
近幾年來蔚來汽車的研發費用增長趨勢明顯,從2021年的45.92億增長至2024年的130.37億元,在同行業中位居前列。小鵬汽車在過去四年里研發費用也穩步增加,雖然其增速不及營收增速,致使研發費用率有所下降,但也能保持在15%以上水平。理想汽車也在持續大幅增加研發投入,特別是2022年和2023年,研發投入增長率分別達到了106.33%和56.14%。
數據來源:iFind同花順
小米汽車的研發投入2023年為67億元,2024年前三季度為88億元,累計投入金額與主要競爭對手間還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小米汽車一方面需要加快研發投入的追趕步伐,一方面銷量卻受產能、稅收政策和“截胡”等因素影響,利潤增長潛力存疑。
如今,盡管YU7的訂單表現亮眼,但產能受限導致的交付延遲和潛在的稅負增量成本,引發了部分消費者的退單抗議與信任危機。同時面對友商的競爭壓力,以及自身在研發投入上的積累差距問題,使得小米汽車需在交付效率、客戶溝通與技術創新上尋求更精準的平衡。能否在政策窗口期化解挑戰,維持銷量增長以實現扭虧為盈,將是小米汽車2025下半年的關鍵考驗。
作者 | 魏思
編輯 | 吳雪
1
2
3
NEWS
NEWS TODAY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