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高考分數一出,又到了一年一度填報志愿的頭疼時刻了。
是選一個好的大學還是選一個好的專業,一直都是家長和考生們關注的話題。
以前熱門的“土木建筑、電子商務、金融、管理、計算機”現在反而成了網友們口中“打死都不能報”的專業。
真是風水輪流轉啊!曾經那些被人嫌棄的“冷門專業”終于有了出頭之日。
“工作穩定、收入不錯、永遠不會失業的“鐵飯碗”,還很適合社恐。”這些話題讓殯葬專業悄然成為高考志愿填報中的一匹“黑馬”,該專業還文理兼收。
這讓那些原本有些自暴自棄,覺得選哪個專業都會失業的文科生,也不由得兩眼放光。
當下大學生就業率低,很多人“畢業即失業”,而殯葬專業的就業率卻號稱“百分百”。
去年,北京民政職業大學還將殯葬專科專業升級為本科,這也意味著殯葬專業將走向更高層次的發展階段。
曾經“冷門”到無人問津,如今卻成了“香餑餑”,殯葬專業到底有什么吸引力?
一直以來,殯葬專業既隱秘又 “小眾”,別說是報名去讀了,都很少聽人提起。
這兩年就業環境不太好,而殯葬行業憑借著“就業率百分百”“月入過萬” 的話題頻頻出圈。
其實,從2020年開始,報考這個專業的人數就逐年在增加。
目前,我國1500多所高職院校中,僅10所職業院校開設殯葬專業,每年的畢業生才一千多人,而殯葬行業人才缺口每年有1.2萬之多。
早在前兩年,我國的殯葬服務機構就有4600多個,并且每年都在增加,涵蓋了國有單位、民營公司甚至外資機構。
以前,由于殯葬行業的特殊性,很多從業人員都是從社會上招聘,大部分文化層次低。
隨著殯葬行業朝著人文生態和科技殯葬方向轉型升級。市場對于殯葬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各大院校的殯葬管理專業課程也在不斷升級。除了基礎的一些課程如殯葬服務管理,遺體防腐修復,殯葬文化研究、設備與產品研發外,也加強了對生命文化教育,生者哀傷撫慰,公墓規劃設計等課程的優化。
民政職業大學升級本科后,涉及的學科課程已延伸到心理學、醫學、倫理學、哲學、機械等方面。
學校副院長徐曉玲向媒體透露:“我們學校殯葬專業的同學就業前景非常好,這幾年就業率都超過了95%。”
去年,北京民族職業大學招收了第一批殯葬專業本科生120人,其中有10人還是從其他專業轉過來的。
其中有一位來自浙江金華的女生陳雪彤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她揣著601的高分直接選擇了該校的殯葬專業,引發了眾人議論紛紛,而她和家人的理由就是“好就業”。
如今一年過去,陳雪彤對自己當初的選擇并不后悔,坦言說:“這個專業并不像別人說的門檻低,除了對專業技術要求高,對個人的心理素質也是一種考驗。我很喜歡這種偏實操性和技術類的工作,感覺挺適合自己。”
“就業率高,專業性強”也許這就是越來越多00后年輕人選擇這個專業的原因吧。
自從殯葬專業從隱秘角落走進人們的視野后,網上就一直有著“月薪過萬,三年漲到20萬”的傳言。
在殯儀館工作的女孩@小羊勇敢飛說,自己當初也是被網上的一張殯儀館高薪招聘廣告吸引,報考了長沙民政職業學院的殯葬專業。
參加工作后小羊經常在自媒體平臺分享自己的工作日常,吸引了很多學生和家長的關注。他們問得最多的就是關于就業率和薪水的問題。
小羊說就業率確實可以,選擇的空間也比較大。如果殯儀館不好進的話可以去殯儀服務公司,另外還有墓地銷售,墓地管理人員、墓地保安等都是可以選擇的。
關于工資,小羊說并沒有網上說得那么高薪,她目前的工資還不到5000。
其實,殯葬行業的薪水也跟其他行業差不多,并不存在“高薪”神話,而且同樣有著明顯的地域差異。
博主@湯木檀澤曾打電話給自己遍布各地的同學,詢問他們的工資待遇。
像長沙、重慶這樣的城市一般在5000-8000之間。小城市一般3000-5000之間。上海、廣州等地的工資要高一些,差不多8000萬-1萬以上了。
比如殯葬專業畢業的張陽,他就比較幸運,在一線城市的殯儀館工作。剛開始只有幾千的工資,后來由于表現好,三年就被升為部門主管,現在年薪已超過了20萬。
當然,這是屬于“混得比較好的”,大部分學生畢業后并沒有拿到高薪,甚至還因工作的特殊性找不到對象。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這個工作確實很穩定,基本上能干一輩子,不用擔心失業。
這么看來,光是這一點就已經秒殺很多其他行業了,畢竟,這年頭,對于普通打工人來說,能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比什么都重要。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老齡化進程加速,殯葬行業的市場需求也在明顯增長。
在這樣的背景下,專業人才的稀缺性使得該行業對于有志于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然而,在考慮投身殯葬行業時,也不能盲目跟風。除了評估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心理素質外,行業面臨的世俗偏見和職業歧視也是要考慮的因素之一。
首先,心理素質是進入該行業的一道重要門檻。
殯葬行業每天要面對離世的人,有些工作甚至還要對逝者的遺容進行美化、修復處理,同時還面臨著與家屬的情感溝通。
工作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各種復雜且特殊的情況,從業者需要具備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紀錄片《殯葬專業大學生的真實生活》中,馮磊是一名入殮師,在校期間,他學習了基本病理知識以及縫合技術、殯葬禮儀、祭文、火化機使用等課程。
他選擇這個專業的理由,也是因為看了一部名為《入殮師》的電影,這部電影讓他對這份工作的純粹與高尚產生了向往。之后不顧家人反對選擇了殯葬專業。
畢業后,馮磊進入了北京的一家殯葬事業單位,如愿以償成為一名入殮師。
然而,工作了幾年后,馮磊還是辭職了,他曾以為自己能做到處變不驚,但在現實面前,長期積累的心理壓力最終還是擊垮了他。
有一次,馮磊面對的遺體是一位在車禍中喪生的阿姨,她生前被渣土車碾壓,上半身已嚴重變形,縫合難度非常大。
當時的天氣很炎熱,在封閉的操作間,馮磊和同事們不得不迅速處理,但兩小時后,遺體就開始腐爛發臭甚至開始生蛆。
從中午忙到下午,之后又送來了幾具因車禍喪生的遺體,長時間面對殘缺不全的遺體,視覺、嗅覺上的沖擊,完全突破了他的心理防線。馮磊心力交瘁,第一次產生了逃離的念頭。
除了心理壓力之外,殯葬行業從業者還得長期面對枯燥的工作、冰冷的環境,這都不是一般人能適應的。
其次,行業仍面臨著社會偏見。
這些年雖然大眾對殯葬行業的接受度有所提升,但職業歧視和世俗偏見依然存在。
一位在長沙某殯儀館工作的入殮師接受采訪時坦言,自己發朋友圈時會特意屏蔽非殯葬行業的好友。之前就有因為職業身份被人拉黑過的經歷。
有些殯葬從業者出門在外被問起專業和工作時,都會選擇隱瞞。畢竟,社會上還是有很多人忌諱這個行業,尤其是老一輩人會覺得很“晦氣”。
但不管怎樣,殯葬行業的發展空間還是很廣闊,市場需要更多的專業技術型人才。
越來越多的年輕學子加入殯葬行業,他們敢于打破世俗偏見,以“我們不是處理遺體,而是護送最后一程的擺渡人"重塑對這個職業的價值認知。
可以預見的是,當社會對死亡的恐懼逐漸消解,殯葬行業不僅能擺脫世俗偏見的枷鎖,更將迎來專業化發展的新機遇。
畢竟,當每個生命都需要體面地告別時,這個行業永遠需要懂得尊重生命的“擺渡人”。
參考資料:
1.網易數讀《這可能是中國就業率最高的專業,但沒多少人敢報》
2.北京日報《殯葬專業憑啥吸引00后?》
3.央視網《全國首個殯葬職業本科專業誕生!都學啥?》
4.人民網《高考601分讀殯葬?“冷門”專業“火了”》
作者:陳璐
編輯: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