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菊學姐,原創好文,歡迎轉發分享。
今年的夏天格外炎熱,陽光仿佛沾了辣椒水,將街道烘烤成灼熱的鐵板,連風都裹挾著火舌,舔舐著大地。
以往孩子一放暑假,我和她爸就會興致勃勃地計劃旅游,今年我們猶豫了。因為實在太熱,只想躲在空調房。
想想這種天還在外面暴曬的勞動人民,還有這種天連吹空調的機會都沒有的人們,感覺自己真的太幸福了。
青島大學因宿管人員“意外”上熱搜
早上,我刷到青島大學的熱搜,心里“咯噔”一下。光看學校發布的情況說明,語氣輕描淡寫,仿佛一場再平常不過的意外,但看完網友爆料之后,我只覺得憤怒。
學校的聲明如下:
“我校浮山校區一物業工作人員在值班室被發現身體情況異常,學校第一時間撥打120急救。但急救人員抵達現場時,該人員已不幸離世。初步排除刑事案件可能,具體原因還在調查中。”
據一名青島大學的在讀學生講述,這位物業工作人員是年過六旬的老人,是一位非常有愛心的爺爺。自己生活拮據,連衣服都是撿學生不要的穿的,卻還收養了好幾只流浪貓。
老人是負責瀅園宿舍區域的宿管員,平時住瀅園宿舍門口的平房。平房里只有風扇,沒有空調。曾經,每天早上都能看到他在門外乘涼。
你知道宿管爺爺值班的屋子平時溫度有多高嗎?竟然有43℃!
雖然很熱,但宿管爺爺把小貓們照顧得很好,自己舍不得吹風扇,卻讓小貓吹三個電風扇。但值班室的空間畢竟是太小,即使吹著風扇,風也是熱的。
宿管爺爺的善良還遠不止于此,他還經常無償給學生修電動車。可是,這樣善良的一位老人,卻沒能平安熬過這個夏天。
問題是,青島大學的學生宿舍也沒有空調,同一天的早晨,瀅園宿舍內一名大學生也因中暑被送醫治療了。要知道,年輕人大熱天都熱得受不了,更何況是上了年紀的老人。
對于宿管爺爺的離世,學生和網友紛紛表示哀悼。對于學校云淡風輕的回應,網友憤怒不已。
有網友言語直擊要害,他們認為學校的說辭明顯是在推卸責任!
也有網友并表示不可思議,這年頭竟然還有人因中暑去世。
還有網友暗諷道,難道這就是每年畢業典禮上都要唱歌的大學嗎?
更可氣的是,一開始學校并沒有發布任何情況說明,要不是,7月6日,有網友打抱不平曝光出來,估計學校早就悄咪咪將此事掩蓋下去。
都2025年了,現在竟然還有大學因為沒安裝空調,熱死人的情況?可是,我們15年前上學時,宿舍都已經有空調了。
學校“終于”要裝空調了
人死了,上熱搜了,學校才說要裝空調了!
這不,事后,青島大學后勤管理處工作人員表示:”宿舍今年暑假開始安裝空調,過了暑假,應該就裝好了。”
這回應也是氣人!為什么學校不趕在酷暑來臨前就裝好空調?非要出了人命才安裝!
當下的大環境,空調幾乎是老百姓降低中暑風險的唯一方式。
你看看現在的建筑工地、工棚都強制安裝了空調,哪怕是臨時工地,也知道不能讓工人暴曬中暑。
可高校呢?這本該是育人之地,卻連基本的防暑都做不到。
這不是沒錢,而是沒心。對生命,沒有憐憫和敬畏之心。
更諷刺的是,近幾年青島大學的畢業典禮辦得有多“成功”,大家都看得見:舞臺燈光絢麗、節目安排精致、嘉賓陣容龐大,有唱歌有跳舞,氛圍感拉滿。這些場面,哪個不需要燒錢?
你能花幾十萬布置一個閃閃發光的典禮舞臺,卻舍不得給學生、員工宿舍裝幾臺空調?
你說,空調貴?一匹的空調也就幾百塊一臺,一棟宿舍樓也不過裝上百臺,這點錢你都掏不出來?
別說沒錢——大學不是私企,它背后有財政撥款,要么來自國家,要么來自省市。財政撥款用在哪了?全部燒在形式主義的“光鮮亮麗”上了吧?
你說,宿管爺爺的去世是個意外,那學生宿舍也沒有空調,也被熱中暑,怎么解釋?明明這是一個可以預見的風險,卻不去防范,這不是人禍是什么?
你還指望裝空調被表揚?祈禱它不會變成招生“減”章就是萬幸了!
學生和工人又站在了一起
這次青島大學宿管人員中暑去世,事件被學生曝光上熱搜,不僅揭開了高校管理中的冷漠與麻木,也讓我們看到一個令人動容的現象:學生永遠和工人在一起。
消息最初不是學校發布的,而是一名學生在社交平臺上發聲,為這位宿管爺爺打抱不平,引發了輿論關注。不是媒體先報道的,不是官微先回應的,而是學生。
人們總說,現在的00后是“自私的一代”、“只圖自己舒服”、“責任感差”,但這次事件,卻狠狠打了那些刻板印象的臉。
這些學生并沒有無視宿管爺爺的去世,也沒有沉默,而是選擇了站出來、說出來。他們在評論區表達憤怒、在社交平臺發聲、質問學校的漠視。甚至有學生翻出了爺爺生前收養流浪貓、幫學生修車的細節,將他的善良和辛勞公之于眾。
他們沒有像涉世已深的人們那樣早已“習慣了”制度的不合理,也沒有像一些官僚那樣“保持沉默”。他們不怕麻煩,也不怕得罪誰,只因為內心里還有一份未被磨平的正義感。
這些孩子,也許很多來自普通家庭,所以他們才知道,一個上了年紀的宿管爺爺,為了兩千元的工資,頂著40多度的高溫,在沒有空調的小屋里咬牙堅守崗位有多難。
他們理解什么叫做“為生活低頭”,也更懂得體恤底層勞動者的不易。他們可能沒多少社會資源、也不是“別人家的孩子”,但在關鍵時刻,他們做了“最好的人”。
所以,別再用冷冰冰的數據和老套的標簽給這一代孩子下結論。
有時候,讓社會進步的,并不是管理者的一紙通告,而是學生們一句“我們不能忍”。
他們還年輕,但他們已經學會了擔當;他們未必完美,但他們有一顆柔軟的心,始終站在善良那一邊。
菊以高潔會淵明,吾以文會友。曾是多年醫學編輯的我,現為兩只小棉襖的媽媽,每天努力碼字,只愿為千萬家庭帶去專業、有趣、獨特的教育觀點。原創不易,你的認可是我堅持下去的動力。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菊學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